與“非凡大師”劉德華同行:普通人也能擁抱精彩
一整年的努力在跌跌撞撞中走向尾聲。站在歲末回顧2023年的旅程,如果用一個詞來代表群體的心境,或許“復雜”是最恰當的概括。
生活中多了對未來的不確定。人們發覺自己的夢想并不一定會圓滿實現,人生軌跡也并非想當然地向上發展,年輕并不等于機遇,成熟亦不能指向經驗。于是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坦然地接納了自己與世界的辯證關系:長大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的普通。
每個人的確生來普通,像山脈中的無數塊巖石,很難說其中哪一塊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時代的塑像同樣由這些平凡的個體雕刻、打磨。這一年,普通人創造了種種精彩:平凡的老人傳承發揚了瀕臨失傳的非遺工藝;平凡的年輕人讓嚴肅的科普煥發出生機;平凡的村民以純樸的熱愛揮灑出激情;平凡的編劇不惜一切地頑固堅守創作夢想……他們在這不確定的時代里留下了非凡的印記,彰顯了生命的獨特價值。
生而平凡,走向非凡,圖源視覺中國
從平凡到非凡之間的路途有多遠?站在歲末年初的交界處人們如此發問,這是對將來的無限憧憬,也是對未知的躍躍欲試。
總有新世界等待被打開,不服輸還分年齡?
在上海剛剛閉幕的“萬歷那年”特展上,大量市民接踵而至,把其中最精美的一件展品——金翼善冠圍得水泄不通。這頂由細金絲手工編織的皇冠如紗般薄透,堪稱中國傳統花絲技藝的“封神”之作。
列入“燕京八絕”的花絲又“紅了”,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的名字再次從幕后走入人們的視野。這位16歲就開始學習花絲技藝的業界泰斗,已經在這個行當鉆研了六十多年。
花絲技藝的真正傳承人,放眼全國也屈指可數,程淑美正是其中之一。在她之前,傳統的花絲作品大多以首飾、器皿為主,而她很早便心懷一個從未向外人道過的夢想——做出立體的、更具有人文情懷的作品,讓花絲鑲嵌擺脫裝飾品的窠臼,從而綻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1967年,程淑美被分配到北京工藝美術品廠工作?;ńz鑲嵌專業出身的她舍棄了到“對口”車間工作的機會,主動要求去學玉雕,因為她發現,玉雕對立體造型的能力大有幫助。做玉雕辛苦又枯燥,程淑美卻一頭扎進去,日復一日地上“水凳”踩腳踏板磨玉,被人戲稱“蹬三輪的”。水凳一蹬就是13年,花絲的繁復精致和玉石的溫潤秀美在程淑美手中渾然一體。玉雕行內素有“外行扒皮,內行切鉈子”的說法,說的是沒有把握的工匠不敢大膽下刀,只能一點一點試探著“扒皮”,而只有技藝純熟的匠人才敢于大刀闊斧??墒侵挥谐淌缑雷约褐?,看似“瀟灑”的幾刀,背后是多少日日夜夜的艱辛與苦熬。
數十年來,如何創造出更精進的作品,始終是程淑美真正思考的問題。1992年,她再次舍棄了在工藝美術廠數十年的積累,選擇到企業里專攻花絲擺件設計,直到退休。退休后她本打算悠閑下來做設計,不料當時市場對設計者的保護機制太弱,工廠里很快出現了劣質復制品,唯一能保護原創的方法,是把整個設計生產環節都抓在自己手上。于是,程淑美又舍棄了悠閑的晚年,開起了公司。從16歲開始,她不斷地舍棄,也不斷地獲得。和所有偉大的創造者一樣,程淑美耐得住寂寞,跟得上時代,日復一日朝著心中的目標堅定地探索。那個支撐她不懈創造的想法,是老一輩那句樸素的“干一行愛一行”,是“傳統工藝總要有人繼承”的使命感,而她愿意為此付出一生的時間。
探索新的世界,圖源視覺中國
“探索”并不是創造者的專屬名詞,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總有人能找到探索的價值。時間回到2011年,沒有人能想到《博物》雜志的實習生、微博賬號管理員張辰亮,會憑借“在網上回答網友提問”這件小事,把自己打造成科普工作的一張名片,也把《博物》這本老雜志推向新生。
每天都有無數人在微博艾特“薄霧君”。有人拍下一種鳥,就問:“圖里是啥鳥啊,十幾只盤踞在我校樟樹頂,屎量驚人,下面的車都被染綠了?!薄氨§F君”回:“夜鷺幼鳥初長成,準備出巢了。年輕人吃的多拉的多,你們理解一下,大家都是年輕人?!币晃蛔苑Q“縱橫植物界數十年”的網友,拍下一種葉子脈絡上長刺的植物發帖求問?!氨§F君”回:“縱橫植物界數十年的你,忘記涉足牙膏界了,這是兩面針?!?/p>
諸如此類風趣幽默的對答,在“薄霧君”的賬號下不勝枚舉,科普也由此成為了張辰亮的標簽?;卮鸬膯栴}雖然簡單,但怎么能快速被人們接受,張辰亮始終在探索。他的新科普“巨作”是《生命奇觀·墨脫森林》。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什么人做半小時時長的科普紀錄片,因為業余愛好者缺乏資金投入,而專業機構更傾向于拍長片,不走網絡傳播渠道。張辰亮還是決定蹚一蹚“長視頻”的路線。拍攝周期長達六個月,墨脫的高山杜鵑直指云霄,樹蛙在竹筒間跳動,飛蟲撲滿了帳篷,無處不在的螞蝗見縫插針,鉆進拍攝組的褲腿……在人跡罕至的地帶,它們給觀眾打開了新的世界。
隨著張辰亮的腳步,科普這件事與人們的生活不斷拉近。從二維照片到高糊視頻再到高清攝像,科普的方式總在升級,張辰亮也始終在探索新的思路。對世界的無限好奇,或許是一個科普工作者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正是這份好奇,也讓他們發現了這世界上無數平凡角落里的多姿多彩。
熱愛就去做,賣房子也要做!
當人們回顧一個時代的光亮,往往會想到創造那些光亮的名字。但其實每個勤勤懇懇的普通人都有資格擁有屬于自己的精彩。今年8月,貴州省黔東南州臺盤鄉的一項籃球賽事火遍全網。場上賽況激烈,高潮迭起:運球、過人、上籃,球員們的攻防有板有眼;場外觀眾也熱情高漲:年輕人登上梯子看球賽,沒有“專業道具”,家庭主婦們便敲著不銹鋼盆和礦泉水瓶吶喊助威……這場沒有一個職業選手的籃球賽,經由短視頻在網上迅速躥紅,網友們參照“NBA”“CBA”的命名方式,稱之為“村BA”。就是這樣一群普通的農民,卻敢于從田埂走上賽場,放下秧苗,抱起籃球,盡情揮灑自己的激情和熱血。
在臺盤村,村民們對籃球的喜愛是刻在骨子里的。今年已經81歲的陸大江從兒時就開始接觸籃球。小時候條件差,老一輩就在泥地里用樹干撐起簡易籃板,配上竹編籃筐,用石灰在泥地里畫出界線。所謂的籃球,也不過是用棉花、麻線綁成的“棉花籃球”?!皬男「笕藗冊谀嗟乩锎蚯?,一場球下來,石灰線都被踩掉,球里的棉花也都散了?!?/p>
臺盤村的夏天,樸實無華卻熱血奔放,每個平凡的村民都是這場盛況的締造者。在這個賽場上,年齡、職業甚至水平,都不能成為評判一個球員的標準,只有心底對籃球的無限熱愛才能。他們當中或許不會產生職業選手,脫下球衣之后,村民們又要融入豐收的麥田和喧囂的工廠。然而平凡的他們卻用令人贊嘆的生命力,書寫了一個不凡的夏天。
貴州黔東南隊在“村BA”冠軍邀請賽中對陣廣東沙溪隊,圖源新華社
如果說村BA是一場大眾群體的狂歡,那么相比之下,戲劇就只能稱為小部分人的熱愛。若是十年前問朱虹璇,將來是否會一直做話劇,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如果把問題換成“是否想過靠演戲為生”,她和同學們多少都會有些遲疑。2012年,被匆忙拉去救場寫劇本的年輕學生朱虹璇,與那出參賽話劇的九名演員一起,立誓要把戲長長久久地演下去,“再演十年?!?/p>
初始狀態的劇團,每部戲的名字都叫《九人》。朱虹璇一邊上班一邊兼職寫劇本,沒有贊助、沒有精致的服裝道具、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每演一次都要虧一筆錢。但九人話劇的口碑逐漸在戲劇愛好者的小圈子里流傳開來。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朱虹璇曾笑著調侃:“我媽到現在都在擔心我能不能養活自己?!?/p>
朱虹璇是如此熱愛戲劇,以至于當本職工作阻礙了她的創造力,她便毅然選擇辭職。2019年,她辭去高薪職業,準備在戲劇界闖出一番天地。然而她一腳踏入的,卻是整個行業無限期“演出推遲”的冬天。最困難的時候,朱虹璇和丈夫商量,“大不了就賣房”,也要撐下去。憑借這份悲壯的篤定,朱虹璇帶著九人劇團一路走到了劇場再次開門的那天,演出的劇目是他們的成名作《四張機》,臺下人山人海,她第一次知道,原來有那么多的觀眾在等著九人。
朱虹璇的戲之所以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是因其始終聚焦于社會熱點和女性議題,坦率地展露出知識分子的辨析與思考。這是她與九人劇團的“十年之約”里從來沒有改變的部分。即便時代給了她那么多的不確定,她仍然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要寫、要創作、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這份堅守同樣被她寫進了劇本里。九人的另一部戲叫《春逝》,很多人勸她改名,說一聽就是部賣不出票的戲。朱虹璇不愿意改名字,卻把劇本改了好多稿,一分鐘一分鐘地改,每演一場都會改一點,從豆瓣評分8.1,一直改到8.9?!拔沂强粗稽c點變好的,我知道,它不會因為任何風吹草動而倒掉?!?/p>
認真工作四十多年的普通人
一輩子勤勤懇懇的工藝美術大師、十年如一日堅持科普的網絡博主、勇敢追求心中所愛的普通村民,還有不惜賣房也要忠于夢想的執著編劇……從結果上看,他們似乎都以非凡的姿態被人們“看見”了,但在被“看見”之前,他們無一不是來自平凡、甘于平凡又在漫長、重復甚至單調的歲月中對峙過平凡的普通人。正如劉德華曾在出道40周年發布的視頻中說,不是“一個人紅了40年”,而是“一個人認認真真工作了40年”。他說,自己在一個很平常的一天出道了,他也很笨,也是會哭的。他做每一樣事情,都要練習很久。大家看到的每一幕,只不過是一個叫劉德華的普通人,每天辛苦工作的結果。這份自省始終貫穿于他的人生之中。
和無數年輕演員的起步期一樣,劉德華最初拿到的角色只是跑跑龍套,好不容易能夠擔任主演,卻在二十多歲的年紀被雪藏。對年輕的劉德華來說,未來最大的不確定甚至不是能不能成名,而是是否還有機會留在這個行業里。
為了在影視圈走下去,劉德華什么工作都接。他在劇組當過理發師,有跑龍套的機會他從不放過,即便是拍收視率堪憂的海外劇,他也拼命吊威亞,身邊人都感慨“他好頑強”。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承認他。演藝圈前輩如云,不乏批評之聲,說他其實不會演戲,只會耍帥,以至于在重返影壇后的十幾年間,劉德華都沒有拿到過任何一個有分量的獎。
后來,劉德華提到那段漫長的經歷,要回應那些聲音,除了“不停創新、奮斗”之外,別無他法。他努力鉆研每一個角色,一部戲一部戲地積累觀眾緣。近20年后,劉德華終于憑借《暗戰》斬獲金像獎,此時他已經38歲。
2023年,劉德華迎來了邁入娛樂圈的第42個年頭,在與華為Mate 60 RS非凡大師合作推出的一支短片中,他把自己一路從平凡走來的經驗盡數傳遞給下一代的年輕人——“喜歡就做,努力把喜歡的事做好?!边@也是他心目中的大師林子祥給他的忠告。當年劉德華初入歌壇,推出的唱片無人問津,甚至被黃霑嘲諷“真的很笨”。他曾兩次問林子祥,自己是否應該放棄唱歌?林子祥兩次都給了他同樣的回答:
“喜歡唱嗎?喜歡就去做啊?!?/p>
已經成為香港影壇公認大師的劉德華,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來,寫出了自己的輝煌。即便功成名就,他仍然在努力尋求突破,想要在電影這個領域走到極致。于是人們在《失孤》中看到了和過去銀幕形象反差最大的劉德華,那是一個面孔黝黑、風塵仆仆的農村父親。這一年,劉德華54歲?;赝麃砺?,他始終堅信自己只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和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一樣,“非凡就是把平凡走出精彩”,劉德華說,他相信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到。
從龍套到大師,外界的那些質疑和壓力都成為劉德華在職業生涯中不懈探索的動力。這個“笨小孩”從不認為自己是天生非凡,而是憑著一種名為“努力”的天賦,敢于追求非凡,打破一切桎梏。這也是劉德華與華為Mate 60 RS的共鳴所在。
今年9月,華為推出超高端品牌力作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師,以極致、高端、簡約、純粹為精神內核?!胺恰?,是不斷地舍棄、否定,堅持創造的能力;“凡”,是認真、踏實、勤奮、不斷前行的勇氣?!胺欠病毕笳髦粩嗌釛?、敢為人先、突破邊界的精神;“大師”代表著幾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追求極致的態度。永遠敢于舍棄自我、追求極致創新的華為,以探索精神和極致的產品致敬這個時代的非凡大師,也致敬每一個敢于在不確定的時代里堅守熱愛、堅守自我、追求精彩的普通人。
急景凋年,又是匆匆歲暮?;仡欉@一年,“不確定”模糊了人們生活的方向,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里平添了幾分不安。未來或許依舊充滿未知,也并不由人們的意志左右,然而,是自怨自艾地消極面對,還是以非凡的精神將平凡耕耘出精彩,卻是每個人當下就可以做出的決定。正如在短片中劉德華說,時代變了很多,但最重要的那件事始終如一,就是要為自己而努力?!拔以敢馀闼心贻p人一起經過再一輪的壓力?!?/p>
這何嘗不是人們在當下這個時刻最需要的支持和鼓舞?從平凡到非凡的過程,總需要同路人的陪伴,而那些對未來躍躍欲試的普通人,正要打起精神,走上重新出發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