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奧·勞赫:夢想是我的蓄水池
藏家們排隊領號等待他的作品,其中包括布拉德·皮特以及比爾·蓋茨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子
尼奧·勞赫(Neo Rauch),德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新萊比錫畫派”的核心領軍人物,一直處在具象繪畫的金字塔塔尖。他的畫作極易辨識,難以模仿,在收藏市場也炙手可熱,藏家們排隊領號等待他的作品,其中包括布拉德·皮特以及比爾·蓋茨。
這不是他第一次在中國做展覽,11月在卓納香港(David Zwirner)開幕的尼奧·勞赫最新個展名為“地標”(Field Signs)。地標,在遙遠的過去,本是組織軍事單位、劃分地塊和領地的標志,此刻卻以一種不合時宜的方式出現在尼奧·勞赫的新作之中。
勞赫不喜歡別人稱他為藝術家,他總是要糾正為畫家,雖然他也制作雕塑和裝置,但顯然,繪畫性,才是創作中他最重視的第一屬性。同樣,他也不喜歡“社會現實主義”這個標簽,雖然這個標簽曾經長時間伴隨他。
有人將尼奧·勞赫比為一座橋,在橋的這端,是民主德國的老派政治畫家,而橋的那端,則是兩德統一之后面向整個世界的年輕藝術家,尼奧·勞赫既在這頭,又在那頭,像一個擺渡者。萊比錫美術館館長漢斯-維爾納·施米特(Hans-Werner Schmidt)曾經這樣定位他:“我并非標榜勞赫在萊比錫繪畫史上的地位,但有一點,很明顯,勞赫是連接1970年代、1980年代乃至當今繪畫的重要一環?!?、
尼奧·勞赫的工作室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尼奧是個孤兒,在他4周大時,父母就在一起火車脫軌事故中雙雙亡故。直到今天,他的工作室墻上還懸掛著一幅母親的肖像,一幅不大的小畫,母親英氣逼人的大眼睛從畫框里朝外凝視著。也許襁褓中的嬰兒還不足以記住母親的容貌,但這幅肖像會時刻提醒他,她曾經真實地存在過。畫面中的母親如此年輕,在離開人世的時候也才19歲,嚴格說來還只是個少女。
從孩提時代開始,尼奧就習慣了人們避開他,以一種抱歉的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