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頂尖高中,他們通過教育“復制”精英
一些家長此前沒有過多干預孩子的學習,但在比較重要的關頭,他們絕對會跳出來扭轉乾坤。
“當我成績不夠好時,他們知道怎么和我溝通,怎么讓我更好地面對下一次考試。這是家庭背景帶來的非經濟優勢?!?br />
“現在,中國新生代精英完全可能在一個國家出生,到另一個國家接受教育,去第三個國家工作,他們精英地位的復制是跨越國界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筱羽
(農健/插畫)
2023年秋天,生于中國臺灣的姜以琳加入上海紐約大學,成為該校的社會學助理教授。這并非姜以琳第一次開啟在中國大陸的生活,2012年,她就在北京開始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
從2012年到2019年,姜以琳追蹤了28名來自北京排名前十高中的學生,直到他們大學畢業,進入頂尖職場,或是繼續升學。姜以琳長達七年的觀察,目的是探究這些精英家庭如何通過教育來“復制”新一代精英。
她發現,基于成績和應對學習的輕松程度兩個標準,學生中出現“學神-學霸-學渣-學弱”的四級體系。有書評做了這樣直接的定義:學神——不努力分數就很高;學霸——很努力分數也很高;學渣——不努力分數當然不高;學弱——很努力分數也不高。
“學神”的神話背后,往往都有能“扭轉乾坤”的父母。他們為孩子制定備案以應對不利情況,優渥的家庭資源也能讓孩子沒有后顧之憂。
從學生到家長,他們深諳教育體系的規則,得以避開擁擠的賽道,提前規劃最有利的上升路徑,降低風險。
這項研究最終在2022年出版,書名為《學神:中國精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Study Gods: How the New Chinese Elite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
在本書開頭,姜以琳先講述了自己的少年經驗,以表達家庭資源對兒女教育影響的差異。在精英私立中學上學時,她曾因衣著品位被嘲笑,由此開始觀察同校學生地位的理由和原因。她的哥哥則擁有某種“特權”,不但可以上課睡覺,還可以擾亂秩序,原因是哥哥的學習極佳。
這種觀察促成她對青少年群體的關注,希望知道在不同地區和文化下,階層復制如何實現。
該書獲得2023年皮埃爾·布爾迪厄教育社會學最佳圖書獎,是第一部聚焦非美國本土案例的獲獎作品。近日,姜以琳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采訪。
姜以琳。(上海紐約大學官網/圖)
“回到家后,她也沒有偷偷努力”
南方周末:你最初為什么想要研究北京精英高中生這個群體?
姜以琳:小時候的經歷促成我的關注點。雖然西方有很多相關研究,但在不同教育體制下,精英學生也不同,他們的經驗、處事方式都不同。我以往看到的研究沒有涉及東亞,所以想去研究中國精英階層青少年。
在國內,北大和清華這兩所高校,不論畢業生就業、起薪還是校友網絡上都具有很大優勢,進入清北可以復制家庭的精英地位。北京學生進入清北的比例遠高于其他省市,排名前十的頂尖中學更加突出,所以我覺得,北京頂尖中學的精英學生樣本非常具有代表性。
南方周末:你是如何找到這五所頂尖中學,以及其中的28名學生作為長期跟蹤對象的?
姜以琳:我聯系了北京很多學校,非頂尖中學大多拒絕了。最后,排名前十的其中五所中學(全市約三百所)接受了我,這些中學都包含本部和國際部。五所里有兩所同意我去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