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校聯盟》:三個失意者的低語與沉吟
在熱衷于談論非線性敘事、解析視聽花招的電影年代,人還是能被一種最樸素的情感結構所擊中。
當我們不斷地朝著現代性邁步時,收獲的卻是一種衰退感,前現代社會反倒成為某種理想生活的圖景。
責任編輯:李慕琰
《留校聯盟》劇照。(資料圖)
1970年代,格陵蘭島百分之八十的地帶披覆冰雪。一所名為巴頓的預科學校,圣誕假期將至,學生沉浸在一派歡脫而松散的節前氛圍之中。但對家庭生活不幸的人來說,“聚會就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假期,學生宿舍和教師公寓暖氣停供,留校師生被統一安置在病房里——安置空間帶有隱喻色彩,他們的生活好像都遭遇剝奪,在此自我修復、抗爭。
到最后,剩下三個失意的、無家可歸的人聚在一起度過圣誕和新年?!读粜B撁恕防?,故事由此展開。
三人組之一的瑪麗是廚娘,一個腰肢粗壯的黑人女性,她在造船廠工作的丈夫被墜落的貨板砸死時,還沒過25歲。她的遺腹子柯蒂斯出生后,同樣也沒能活過20歲,就在越戰中去世。之后人生里,她始終是孤零零一個人,在兒子學習過的預科學院巴頓打工。她幾乎煙不離口,晚上陷在沙發里,靠夫妻答題類綜藝消磨時日,盡管電視里的那種生活遠離她很遠了。她對待人際有恰到好處的距離,不生疏也不過分熟絡,面對他人的求愛會畏縮,隨后想起逝去的丈夫和兒子,崩潰、痛哭。生活看不到一點點能夠往新方向邁步的可能。
另一個是巴頓的學生塔利。此前被退過三次學,生活幾乎也快要走至懸崖邊——如果他再次被這所預科學校退學,大概率會被再婚的母親送至軍事學?;蛘呱俟芩?。他原本對將要到來的假期滿懷期待,他想去波士頓看看因精神疾病被關在療養院的父親。但再婚的母親突然來電:她決定和丈夫一起補上遲到數月的蜜月,取消團聚計劃。
歷史老師漢納姆則保有上世紀知識分子古板又沉悶的派頭,大齡未婚,對現實嗤之以鼻,看重精神求索。在現實生活中,他不受學生和老師的歡迎,患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