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狐貍和畫眉鳥:一部紀錄片中的母愛困境
“好學生一旦遭遇了難以啟齒的事,通常不會找家長傾訴,因為我們不希望變成大人眼中那個有‘污點’的孩子?!?/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一位悲傷的母親在西湖邊的朗讀亭,給天上的女兒讀童話故事《金雞冠的公雞》:
“公雞呀公雞,金雞冠的公雞,你的腦袋油光光,你的胡須絲一樣,你把頭探出窗口,我給你吃顆小豆?!蹦赣H聲音哽咽,“孩子,你要經常到我夢里來啊?!?/p>
這段視頻打動了余紅苗,她拜訪了這位母親,吳女士,得知就在2004年,高考前一年,吳女士的女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作為母親,吳女士百思不得其解,女兒為什么要自殺?
吳女士(右)在紀錄片《金雞冠的公雞》中。資料圖
余紅苗是獨立紀錄片導演及制片人,有超過二十年的新聞及紀錄片工作經歷。她感覺到這樣的現象并非個案。在生活中,不同的朋友與她談及孩子的那些事時,總會提起別人家那個輕生的孩子。
但要說拍這個故事,余紅苗是猶豫的,因為反復的講述可能會一遍遍加重當事人的痛苦。第二次見面,吳女士卻主動提出將這個故事變成紀錄片,來幫助那些和她一樣痛苦的家庭。她說,這得益于上次見面的傾訴。
余紅苗和吳女士年齡相近,“我似乎懂得她的痛”。前后五年多的時間,余紅苗每年都會和吳女士見面,了解她的狀況。與之前拍攝其他故事不同的是,過去拍攝的更多是動態,是沖突。這次的拍攝,更像是去端詳一個“靜態”的故事?!芭匀绾斡羞@個痛苦,怎么樣去理解這個痛苦,最終從中一點點走出來”。
拍攝中,余紅苗見到吳女士的第二個女兒,她留著短發、瘦弱,得了癌癥。紀錄片展開了這位母親的兩段母愛困境。
《金雞冠的公雞》本是一個寓言,一只公雞一次次被狐貍誘惑跑出安全區,繼而被狐貍抓走,貓和畫眉鳥一次次將它救回。孩子就像是故事中的公雞,這個叫狐貍的社會總是那么“兇險”,一次次趁著貓和畫眉鳥(父母)的不注意,裹挾著公雞離開。
紀錄片入圍第17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主競賽。2023年12月4日-12月7日,第二十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金雞冠的公雞》入圍終評名單。
公雞的走失
多年后,重新面對這段失獨痛苦,吳女士淚流滿面。
2004年秋天,“小公雞”Q選擇永遠離開,只留下一張字數不多的遺言,“我再也不想當滾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了”。她否認這個選擇與學校的關聯,交代了自己的書籍、碟片的歸屬,沒有一句提及父母。
吳女士在1979年接受高等教育,溫柔、開明。女兒曾比喻過,兩人是“雙胞胎”,溝通無礙,很少發生沖突。在一張照片里,母女倆笑著,眼睛都瞇成一條縫,露出相似的下頜線和酒窩。
電影《網絡謎蹤》中,女兒突然消失后,悲痛欲絕的父親開始尋找女兒。過去他認為足夠了解女兒,直到在尋找中發現了女兒完全不同的一面。
現實中,這種探尋是困難的,“一方面是孩子的遺言,吳女士要去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