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給貧困生悄悄打錢:甄別成本、分配機制與個人尊嚴的最佳平衡 | 快評
高校助學金發放碰到的這些問題,也是一切社會福利政策都會碰到的問題。舉凡歐美各國的內部福利政策,國際社會的援助工作,都出現過類似的“福利陷阱”,引發“不工作吃福利反而是更好的選擇”“國際援助就是富國窮人補貼窮國富人”“援助機構需要不斷論證貧窮才能讓自己富?!钡姆N種爭議。以小見大,高校如何改進助學金發放工作,同樣也是公共政策學的議題之一。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吉林大學一些學生的銀行卡里突然多了一筆錢。原來是經過前期摸排、大數據篩選后,校學生資助中心按照重點經濟關注對象1000元、一般經濟關注對象500元的標準,為1000多名家庭經濟困難的考研學生發放了補貼。
據媒體報道,收到這筆補助的同學也會收到一條短信,內容是“同學你好,學校了解到你正在為了夢想而拼搏,為保障你合理膳食,學校已將考研補貼打入卡中”。而在考研補貼之外,吉大還推出了送返程車票、發放“吉人西裝”、餐食隱性資助等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福利。
吉林大學“悄悄打錢”的做法并非首創,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湖南科技大學都曾有過類似政策。推其原因,正如吉林大學此次在短信中所說,“充分保護個人隱私”。
長期以來,高校的貧困生補助工作一直存在痛點與難點,從甄別到驗證資格再到名額分配,都存在諸多窒礙難行之處,校方很難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