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讀博的年輕人需要知道的“青椒”現狀,導師們都清楚
“中國的博士生畢業需要找教職,似乎發表論文越多越好。這直接導致博士生從選題到發表,都傾向選擇短平快易的題目。為發表更多論文,去關注刊物的文章偏好,或高熱度的關鍵詞?!?br />
“我之前參加社會學的博士答辯,發現很多人直到博士畢業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興趣是什么。他只是在某地實習或者導師給他一個題目,就將其作為博士論文,他甚至不知道他的論文是屬于哪個研究領域?!?br />
“我認為,學校需要更透明地公布博士生的就業情況和去向,對有興趣來讀博的學生說清楚就業現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提供足夠的信息是第一步,讓大家充分了解更多機會和資源,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筱羽
(農健/插畫)
2023年8月,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宣布了一項“學術轉型”計劃,將裁撤9%的專業(共32個項目),包含所有外語專業,以及16%的教職員(共169人)。被拋棄的不僅僅有人文學科,還有管理學以及數學方面的博士項目。
《紐約客》雜志報道了該校數學系的這場危機?!稗D型”的直接原因是,2020年,該校的入學率比八年前下降了百分之十以上。校長說,“現在是高等教育的危險時期?!?/p>
美國的高校危機并非發生在一夕之間。這個畢業求職季,一個哈佛經濟學博士,面臨的可能是“上千名博士VS一個長聘教職”的競爭。
在美國,大學教師的評聘分為終身教職和非終身教職,也稱長聘教職和臨時教職。長聘教職有穩定的晉升渠道,一般新任大學教師入職后有6年考察期,通過考核即進入長聘序列,獲得終身教職,享有無固定期限的聘任合同。與此相對的是臨時教職,合約需要一年一續。
現實是,長聘教職越來越少,臨時教職的教師處境則愈發艱難。有人在研究型大學兼職13年,競爭一個全職職位時,發現另一位候選人已經干了25年。一位擁有10年教齡的兼職老師,在應聘過程中見證說好的長聘職位變成“先簽一年,逐年續聘”。一位老師兼職了11年,每學期上2-4門課,要等到學期結束前一個月才接到下學期的上課通知,如果課程注冊人數過少,課程就會被取消,而她沒有議價權……
這些案例來自2023年出版的《學歷之死:美國博士消亡史》和《離開學術界實用指南》兩本書。前者,作者以自身和其他兼職講師的經歷,講述了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青椒之困”。后者,作者卡特林本是杜蘭大學的助理教授,最終轉行至一家咨詢公司。決定離開學術界后,他花了兩年時間做了150多次訪談。他將這段經歷濃縮,給予那些想要離開學術界的人具體入微的建議,這些建議中最重要的或許是,如何應對褪去學者身份的掙扎與糾結。
“博士過?!痹掝}中外皆熱。在中國,一個多月前,一條“直博生主動選擇博轉碩”的新聞引發關注。隨著多所高校陸續出臺博士生分流制度文件,直博生“急流勇退”轉為碩士生的情況開始增多。而中國高校如今主流的“預聘-長聘”制度亦源自美國終身教職制。2023年3月,某985高校發布的招聘信息顯示:教研崗教師全部實現預聘-長聘制度。也就是說,新進教師要通過兩次非升即走才能在高校拿到長聘職位——先成為預聘助理教授,再依次申請晉升預聘副教授和長聘副教授。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李鈞鵬曾在美國求學16年,他在《學歷之死》一書的推薦語中寫到,這不僅是規模龐大的博士如何就業的問題,更是大學生能獲得什么樣的教育的問題,是“象牙塔”會走向何方的問題。
而2019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的劉冉,目前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政策研究系擔任助理教授,她曾翻譯《文憑社會》一書,對這一話題也有深刻感觸。
南方周末記者邀請李鈞鵬和劉冉,共同探討學術職業臨時化和博士多元化就業問題。
文科教職急劇減少,但文科博士還在擴招
南方周末:《學歷之死》一書中提及,在美國高校中非長聘教職(也稱臨時教職)占70%,這個比例一直都這么高嗎?
李鈞鵬:這十幾年一直有這種趨勢。
以社會學為例,我在2003年去美國讀社會學碩士,當時,博士師兄們只要在有一定認可度的刊物上發表一兩篇論文,無須頂刊,就能在美國專業排名前50高校找到教職。
2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