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忠 | 我的大學老師之三:戈錚老師
戈老師一字一頓地說:《班主任》作為一篇小說其實在文學上是不夠成熟的,但在文學史上一定會有它的位置!
責任編輯:劉小磊
左二起:戈錚、劉操南、稻畑耕一郎、平慧善、徐朔方(攝于1980年初)。作者供圖。
中文系,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簡稱,而我們實際所學,只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它的課程設置頗有講究:先是現代漢語語音、語法,現、當代文學,文學概論,接著是古代漢語、古代文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一年級時,開文學概論課,教材是一本學校自編的《文學概論》。由戈錚老師開講。他主講第一章緒論、第四章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他講了文藝的上層建筑性質、文藝的階級性、無產階級文藝的黨性原則、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等內容。在談到文學的階級性時,他舉了不同階層對下雪的不同感受。布置的思考題,是如何理解文藝為工農兵所創作、所利用。
上這門課的,還有王林祥、蔡良驥老師。王林祥老師講第二章文藝與社會生活和第三章文學的創作方法;蔡良驥老師講第五章文學遺產的批判和繼承、第六章文藝批評和文藝欣賞。
王林祥老師講創作方法,給我們布置作業,以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為例,分析評說其寫作方法是屬于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其實是要考察同學的邏輯分析能力,所以無論答案為哪個主義,都有可能得優秀。對于王老師所講內容,我半懂不懂,心底頗犯嘀咕:不管“浪漫”或“現實”,直味詩意豈非更好?最大的收獲,是把這首詩背了下來。
那時討論一部作品,最重要的工作,是確定其“主題思想”,而很少討論藝術問題。因為主題思想錯誤或反動,便有毒素,藝術性越強,毒害也就越深。結果“思想”很難劃分,導致爭議紛紜,而藝術問題則被棄置一邊。那時,“文學是人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