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畢竟是詩豪:郭沫若和龔自珍《己亥雜詩》三首解讀
聯系到寫作《李白與杜甫》時的精神狀態,郭沫若議論這些世有定評的歷史人物,既有“慨世還是慨身”的同情理解(尤其在李白),也不乏對學界主流的刻意反撥(尤其在杜甫)。對陶潛的微詞,乃月旦李杜之余波所及。
責任編輯:劉小磊
郭沫若。資料圖
《郭沫若年譜長編》(林甘泉、蔡震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錄有不少譜主未公開發表的詩詞,多為應景之作,但有少數篇章別有寄托,其中尤以和龔自珍《己亥雜詩》三首值得品味。和詩作于1970年1月9日,正當《李白與杜甫》的寫作行將完成之時。
龔自珍原作系“舟中讀陶潛”三首(在全部315首中列于第129-131),《年譜長編》引用時并未按原作順序,可能是以唱和先后排列。因未見原稿,無從斷定。以下逐一試作解讀。
一、一賦閑情韻致高
龔原作:
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騷。
郭唱和:
先生畢竟是詩豪,一賦閑情韻致高。
夸父女娃同拜倒,征知滿腹有牢騷。
龔自珍原作膾炙人口,“讀陶三首”中最負盛名。郭沫若最初論陶潛,應數作于1943年的《題畫記》,“中國有詩人,當推屈與陶”,但同時批評陶潛“鄰于自利自私”。直接認同“陶潛酷似臥龍豪”則是1964年春為南陽“諸葛草廬”的題詞:
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令使然。茍陶令際遇風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于世,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于詩詠,亦不遜于陶令也。
以陶淵明與諸葛亮相提并論,自然是對武侯文才的竭力推崇,也是對陶令武略的極度夸張。
郭沫若于“二分平淡”中拈出陶潛的《閑情賦》,嘆為“韻致高”,真是獨出心裁。古往今來的論家和讀者,恐無人視此賦為陶詩平淡風格之標本。故斯時斯地鐘情此賦,當別有寄托。筆者揣測,大概是這樣一段美文讓郭沫若擊節嘆賞:
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愿在發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