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救災,科技企業如何向前一步?

除了捐助,如何向前一步,助力建設“韌性社會”是科技企業的新課題。

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截至20日,地震已致百余人遇難。

寒冬深夜,地震災情牽動人心。地震發生后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搶險救援??萍计髽I表現活躍。截至目前,阿里、騰訊、聯想、小米等企業以捐款捐物、參與救援等方式奉獻企業資源,展現了企業擔當。

救災公益是公益領域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因災害的發生常常具有突發性、重大性。社會關注度高、救災信息迭代快、公眾問責心理強等,使得企業參與救災的公益行為處于高度敏感的環境之中。

如何回應社會期待,體現企業價值,不陷入爭議和質疑之中,考驗企業智慧。

圖:部分科技企業救援捐助行動(截至2023年12月20日)

提升應急救災議題優先級

近年來,在公共衛生和自然災害事件中,企業正成為參與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的重要力量,一些企業將應急救災作為企業公益的重要領域。

然而與助農、助教、關懷弱勢群體、倡導環境保護等相比,企業對“應急救災”議題的關注度較低。

在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開展的2022年互聯網科技企業社會責任調研的50家中,尚沒有一家企業將應急救災作為社會責任重點議題。

我國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20年至2022年,我國每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受災人數依次為1.38億人次、1.07億人次、1.12億人次。

房屋倒塌、人員失蹤傷亡,地震造成的損害尤為突出。2020年至2022年,我國大陸地區發生5.0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分別為20次、20次、27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次為18億元、107億元、224億元。

自然災害的發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嚴重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強調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協同的災害風險治理模式中,企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提升應急救災議題在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中的優先級無疑是第一步。

當前,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很多企業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社會責任議題,但更多聚焦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舉措和開展環保公益行動,對極端天氣、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害以及企業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缺乏研究。

事實上,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除了目標13“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外,目標9和目標11同樣值得企業關注。前者旨在倡導“建造具備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和推動創新”,后者旨在推動“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這兩項目標的實現,需要企業對防災減災以及救災議題有足夠的關注。

捐助及時更需制度支撐

“多金”似乎是公眾對科技企業尤其是互聯網科技企業開展公益活動的刻板印象。盡管在過往的應急救災中,部分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確出手大方,捐贈千萬甚至過億元善款,但反應迅速、捐贈及時的背后離不開公益制度化建設的整體支撐。

在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2022年調研評價的50家互聯網科技企業中,有21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基金會,有6家企業建立了專項公益基金。通常情況下,企業成立公益基金會后,會系統推動公益工作相關的制度建設、工作規劃、人員配置、信息披露等,因此,企業基金會的建立是企業公益行動從隨機性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重要標志。

在此次地震捐助中,小米、聯想、字節跳動、騰訊等企業均是通過企業基金會第一時間開展捐助。從行動類型看,這些企業救助行動包括捐贈現金、捐助物資、參與現場救援等。從善款用途看,既包括購買當前救災所需要的物資,也包括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的企業將善款定向捐贈給受災地政府,有的企業捐贈給專業基金會。專項工作、專業平臺為企業及時響應救災需求提供了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救災只是應對災害的環節之一,關注災后重建同樣重要。對于關注應急救災議題的企業來說,除了建立救災捐贈的制度,更需要開展針對災害處理的系統研究,比如災害發生時,捐錢還是捐物更有效?將錢捐給公益組織還是災區群眾?是進行一次性大額捐贈還是根據救災進展分階段捐贈?在災后重建中,可以做些什么?在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方面能做些什么?

理性務實、不湊熱鬧是開展救災公益應有的態度,畢竟在過往的救災事件中,已經發生過救援通道被阻、救援物資積壓、“攀比式”捐款等現象,影響了公益救援效率,擠壓了公益理性空間。

為增強社會“韌性”貢獻專業力量

2023年10月13日是第34個國際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共同打造有韌性的未來”。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建造具備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和“建設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的目標密切相關。

在企業參與應急救災的實踐中,可口可樂“凈水24小時”應急救援機制是一個被業內廣泛稱道的案例。該機制面向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群眾,能夠在災害來襲時快速、有效地調動可口可樂遍布全國的供應鏈網絡,裝瓶廠、經銷商和零售商可以立即轉化為緊急輸送賑災物資的“毛細血管”,與公益伙伴和志愿者一起在24小時內將安全飲用水送至受災地區。該機制已在全國范圍內累計響應320余次災害救助,并將超過2397萬瓶飲用水提供給受災群眾。

對科技企業而言,比參與應急救災更向前一步的是,發揮專業優勢,助力各方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助力增強基礎設施和社區運行的韌性。個別企業的嘗試為行業作出了有益探索。

數字經濟的發展壯大和數字社會的加速構建,使得云計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設施。保障數字基礎設施運行的連續性是互聯網科技企業助力增強社會韌性的首要方面。因此,企業在建造數據中心、通信基站和機房等設施時,應充分考慮可能面對的自然災害風險因素,提高設備設施的容災能力。阿里巴巴把韌性根植于云計算基礎能力中,在設計數據中心時,考慮洪澇、地震、高溫、斷電等極端工況下的正常運行,確保設備設施防洪排澇、結構抗震設防、供電安全穩定。

互聯網科技企業在災害預警、救災信息對接和傳播等方面具有優勢,可以開發滿足公眾應急避險和參與救災捐贈的信息產品,為防災救災提供技術應對方案。2022年9月5日,四川瀘定6.8級地震災情發生后,中國移動信息技術中心梧桐大數據團隊利用梧桐應急平臺獲取來自國家地震臺網的最新災害信息,迅速完成了震中10公里范圍內人員的分布統計,精準識別出震前2小時內共計4,000余名受災人員分布信息,輔助政府快速實施精準救援。騰訊與四川省地震局合作,于2023年5月12日正式上線四川省官方地震預警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與小程序實現地震預警觸達,方便屬地居民及時收到精準的地震預警信息,有效應對自然災害。

在這次地震中,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因接入地震預警系統,為人們及時接收地震預警提供了便利。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