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主角正在發生變化:聚光燈之外向上的力量
政府和金融機構仍在想方設法,讓更多企業了解并如愿獲得金融支持,讓中小微企業的“坎兒”再低一厘米。
白天,人來人往;夜晚,燈火璀璨。這是城市發展的日常,是希望的模樣。
提及城市發展,各大龍頭企業被率先放在聚光燈下,它們代表著各行各業發展的領先水平,關乎數以萬計家庭的生活。
而在聚光燈之外,中小微企業的作用同樣功不可沒,且愈發關鍵。
它們就在每個人身邊,可能是村口的糧油鋪、公司樓下的快餐店、回家途中的汽修廠……這一個又一個人們習以為常的市場主體,匯聚成強大的力量,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也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圖/視覺中國
“小本生意”不小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激勵著廣大中小企業揚鞭奮蹄。
一組常被人們提起的數據是“56789”——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約50%的稅收、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我國90%以上的市場主體都是中小企業。另據相關數據,截至2022年末,中國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比2018年末增長了51%。2022年平均每天新設企業2.38萬戶,是2018年的1.3倍。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從質的方面看,工信部已培育近9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地方培育8萬余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它們廣泛分布于細分領域、專注于產業鏈配套,以產業鏈供應鏈為紐帶,助力形成環環相扣的完整產業生態。就像汽車行業這一巨頭企業林立的硬核行業,一輛車里也會涉及到上萬個零部件,背后可能是數萬甚至數十萬家“不起眼”的民營企業的共同成果。
它們也分散于城市的街頭巷角,無數個街邊的店、市郊的廠藏著的是百姓生計,是城市發展的“煙火氣”、經濟活動的“毛細血管”。
富平縣流曲鎮的瓊鍋糖,是享譽三秦的地方特產,在街頭巷角,芝麻與麥芽混合的香甜味四溢。和許多當地商販一樣,二十多年前,一口鐵鍋、一把木鏟、一間瓊鍋糖坊,承載著楊老板一家的生計。
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楊老板的小本生意逐步有了成規模的生產經營銷售模式,如今已是當地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
和楊老板的白手起家一樣,很多中小企業的成長故事并不“精彩”,甚至有些平淡。不一定經歷過大風大浪,可能只是每一步的穩扎穩打,遇到坎兒抬腳邁過。有一些邁不過的,要么再想想辦法,要么打道回府,要么停在此處;而一旦邁過,或許離“一方龍頭”又近了一步。
如何讓這些仍在成長期的企業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因為它們的“痛”,也是民營經濟之“痛”。
高山不再難攀
近年來,民營經濟增長放緩,預期減弱,與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有著密切聯系。與“大塊頭”企業相比,它們就像一棵仍在成長的樹苗,“小而美”,但“免疫力”也相對較弱。
資金短缺一直是中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中小微企業一個錯誤決定帶來的現金流壓力,可能就足以致其滅亡。不僅如此,產業鏈上強勢企業對弱勢企業的產業鏈占款,也給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帶來巨大壓力。
面對壓力,中小微企業需要盤清自身的現金流情況,通過內部節流、外部開源兩條路徑,維持企業經營所需的最低現金流。每一次生死攸關的時刻,撐的就是現金流。向股東追加投資、改變貿易結算方式、尋求金融機構支持等,都可能成為中小企業現金流開源的“救命”渠道。
圖/視覺中國
中小微企業若想平穩成長,除了內功和運氣,有時候也需要外力支持。為了讓中小微企業更好地發展,政府部門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惠企、助企政策,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各地方也相繼推出了政策“組合拳”。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未來5年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
其中,要求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提質,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加大信貸投放、保險保障力度,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提高小微企業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便利度。同時,聚焦科技創新、專精特新、制造業、外貿等重點領域的小微企業,傾斜金融資源,激發經營主體發展動能,促進產業升級和就業穩崗。
此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正式召開,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牢牢把握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做好相關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五篇大文章,進一步明確了未來金融業在助力經濟結構優化過程中的發力點,是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針對性部署,對于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著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年里,我國普惠金融朝著從無到有、從難到易的方向推動,付出的勇氣和精力不在少數。如果對金融體系有所了解,或多或少都知道,希望尋求金融支持的中小微企業體量很大,但在過往受到的限制也不少。從古至今,這都算得上是全世界的共同難題之一。
早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金融產業委員會就發布了《麥克米倫報告》,提出了著名的“麥克米倫缺陷”,指出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資金缺口,中小企業對債務和資本的需求數額高于金融體系愿意提供的數額。
許多中小微企業都曾因“三無”“三不”而被拒之門外,無財報、無信評、無抵押;數據不完整、不真實、不合規。而背調難、經營風險高等因素,也讓主流金融機構不敢輕易去賭。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一老大難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融資的高山”。
中小微企業信用級別較低等是客觀事實,但與此同時,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可得性也是大勢所趨。這些年里,我國金融行業不再選擇“規避風險以止損”的方式,而是通過制度設計來填補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短板,提供更多可靠的金融渠道。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下,金融機構逐步將目光放在小企業、小人物身上。得益于科技手段的進步,“三無”“三不”的痛點已在逐步攻破?!蛾P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更是一個風向標,“普惠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得以安心發展;也推動著更多金融機構去思考、去創新,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在內功與外力的共同支撐下,中小微企業雨天蓄水、旱天保源,時時刻刻都讓細水長流,樹木方可長青。
水長流,山長青
為了響應政策號召,讓更多中小微企業平穩成長,早在2018年,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行”)就確定了包括普惠金融在內的三大戰略。同年9月,建行推出“建行惠懂你”APP,以扎實的金融科技力量,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楊老板被建行客戶經理邀請體驗“建行惠懂你”APP,成為了“建行惠懂你”的第一位客戶,瓊鍋糖在建行的支持下不斷擴張,讓這一傳統手藝得以繁榮發展。
當時,普惠金融還不像今天這般炙手可熱,建行卻意識到,金融的服務對象和供給方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從2018年到2023年,“建行惠懂你”持續優化核心信貸服務,并迭代升級為綜合化生態服務平臺,讓更多中小微企業的楊老板、陳老板、張老板等實現無憂布局、安心經營。
截至目前,“建行惠懂你”平臺認證企業超1200萬戶、個人用戶超2190萬戶,通過平臺授信簽約金額超2.4萬億元。
這些年里,銀行機構聚焦大眾金融,在線上及線下同步發力,基礎金融服務更加普及,中小企業融資也更為便利。截至2023年9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9.2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8.4萬億元。近五年的年均增速約為25%,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客戶數達4260.5萬戶,較年初增加372.8萬戶。
然而,市場金融支持仍存在較大缺口。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1.69億戶,其中企業5282.6萬戶、個體工商戶1.1億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23.6萬戶。對比來看,銀行中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戶數還不到個體工商戶數量的一半。
政府和金融機構仍在想方設法,讓更多企業了解并如愿獲得金融支持,讓中小微企業的“坎兒”再低一厘米。
明天“惠”更好
為配合中小微企業及社會對金融支持的期待,建行于12月7日正式發布“建行惠懂你”4.0,同步拉開惠企節活動序幕。據了解,“建行惠懂你”4.0圍繞客戶經營成長旅程和業務辦理旅程,提供更加智能、貼心、多元的服務體驗,具體價值可提煉為“通心協力”,體驗更通暢、服務更貼心、協同更多元、賦能更給力。
體驗更“通”暢,圍繞商戶等專屬客群提供專享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方案,推出聚焦核心功能服務的“融易版”提供更便捷的體驗。
服務更貼“心”,引入AI數字客戶經理,建立多維立體的客戶服務體系,提供旅程化陪伴式體驗。
“協”同更多元,支持開銷戶、對賬、工資發放、進銷存、差旅預訂等綜合事務。
賦能更給“力”,為廣大普惠客戶群體提供多重權益優惠,推送更加實用的經濟金融、經營管理專業知識。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從1.0版到4.0版,“建行惠懂你”將持續秉持“數字、平臺、生態、賦能”普惠金融發展理念,不斷推動“建行惠懂你”平臺的迭代升級,與千萬客戶共同成長。
一路發展至今,建行牢記“國之大者”,積極響應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重點指出的普惠金融“五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扎實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能讓更多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群體更便捷獲得服務,切實提升金融服務的獲得感,為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從“融資的高山”到“觸手可及的活水”,越來越多中小微企業已從無處可“貸”實現擇優而“貸”。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明天“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