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如何自我變革?|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①

編者按:

2023年,后疫情元年,壓力和機遇并存。
這一年是“消費提振年”,這一年是存量房貸罕見地批量降息的一年,這一年是利差降至歷史新低的一年;這一年也是科技貸款增速首次居于各行業信貸之首的一年,這一年同時是大模型孕育金融突破性創新的一年,這一年更是金融業回歸秩序和轉向精耕細作的一年。
這一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過各種形式的深調研洞察經濟和金融發展趨勢,更高度關注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及金融合規度等重點領域。在此基礎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從今天起陸續發布2023年新金融發展趨勢報告總報告和六大重點領域的分報告。
一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各相關部門、機構、企業等相互協同良性循環的結果,而非憑借任何單方力量。

商業銀行對公貸款結構正在從過去的“房地產、基建、金融”的舊三角循環向“科技、產業、金融”的新三角循環轉變。

普惠金融的難點和痛點之一在于“長尾客群”的風險定價難,風控成本高。隨著金融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互聯網銀行為代表的新金融勢力崛起,這一難題有了較大改觀。

責任編輯:謝艷霞

2023年倒數第二個周一上午,中國人民銀行的舉動令市場普遍感到有點意外。

12月20日上午9點,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與上月持平。此前市場預期在當月MLF重要利率未變的情況下,LPR能有所下降。

此前的12月14日,美聯儲在其2023年最后一次議息會議上決定“按兵不動”。此外,美聯儲點陣圖預示,2024年或將降低75個基點。

于是,市場更多地期待人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落地降息降準,以期為扶持實體經濟和刺激消費提供更大空間。

回顧這一年,金融業究竟如何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業在哪些方面開始實現自我變革?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過持續一年的深調研發現,金融業確實多措并舉提振消費,并在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及養老金融等國家倡導的重點領域加大扶持力度,同時開始轉向精耕細作,也重視大模型等AI技術在金融業的賦能。

消費脈沖式復蘇

2023年是“消費提振年”。這一年,金融業如何賦能消費復蘇?

廣東消費額占全國1/10,是全國消費第一大省,因此被稱為全國消費的風向標。2023年1月份開始,南方周末新金融中心對廣東31家主流金融機構如何促消費進行了3個月的跟蹤調研,并結合6大互聯網平臺的消費大數據進行交叉驗證。《廣東消費復蘇趨勢深調研》的調研結果、預判及相關建議在后期持續得到印證。

調研發現,金融機構攜手政府和平臺企業,加大對商戶和消費者減費讓利,真金白銀促消費,是廣東消費快速復蘇,尤其是小額高頻消費快速復蘇的重要原因之一;適當降低存量房貸負擔可以有效拉動“月供族”的消費意愿。

8月末,人行出臺新政,超過22萬億元存量房貸利率批量下調,居民房貸利息支出每年減少1600億元至1700億元,惠及約5000萬戶家庭、1.5億人。這意味著平均每戶家庭每月可以節省近300元。

這筆錢中絕大部分沒有變成儲蓄,而是立即變成其它方面的消費。反映在數據上,9月消費數據低迷,但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萬億元,同比增長6.9%,金額和增速均創年內新高,全年累計增速也重回長期上升通道中。

除住房以外的消費在政策的支持下仍然保持了脈沖式的復蘇趨勢。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化趨勢(2019-202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化趨勢(2019-2023)

但住房消費復蘇仍然艱難。2023年9-1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分別新增5470億元、707億元和2331億元,同比分別多增2014億、375億和228億。這意味著存量房貸新政9月底實施后短期刺激了購房需求,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幅在9月短暫出現加快,但四季度以來再次呈現走弱跡象,表現仍不穩定。

居民單位新增中長期貸款情況(2019-2023)

居民單位新增中長期貸款情況(2019-2023)

金融生態有賴各方相互協同

高質量發展是2023年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金融業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扶持力度如何?

各大金融機構對廣東實體經濟給予了較大支持。一季度末,廣東信貸余額增長了1.5萬億元;11月末,這一數字增至2.4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

廣東本外幣貸款月增速變化(2019-2023)

廣東本外幣貸款月增速變化(2019-2023)

珠三角素有“世界工廠”美譽。但從制造業發達程度看,長三角似乎更勝一籌。在中國3個工業產值超過4萬億的城市深圳、上海和蘇州,2個來自長三角。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選擇蘇州進行實地調研?!短K州金融生態深調研》發現,在蘇州的主要商業銀行機構中,除當地城商行和農商行是總行層級外,絕大部分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蘇州分行是直屬總行管理的一級分行或一級半分行。

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些銀行的存貸比指標很多逼近1:1,甚至出現倒掛。這意味著各大銀行總行每年從蘇州以外地區調集大量存款資金在蘇州當地大量投放信貸。

與很多地方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境況不同,蘇州制造業呈現另一番景象。調研發現,蘇州金融機構爭相把信貸資源投向制造業和小微企業。與此同時,蘇州金融機構不良率極低,全市銀行業不良率不到0.44%,遠低于其他城市。

蘇州優越的金融生態得益于政府、金融機構、制造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相互協同。這與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過對各上市銀行中報梳理出來的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南方周末新金融中心認為,一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各相關部門、機構、企業等相互協同良性循環的結果,而非憑借任何單方力量。

科技金融:貸款增速最快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位居第一位。那么,2023年金融機構對科技企業扶持力度如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過對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深調研及對各上市銀行中報與三季報梳理挖掘發現,2023年,金融機構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卡脖子”領域攻堅企業方面成績突出。

商業銀行中報顯示,制造業和科技服務業國家重點戰略領域的公司貸款余額增速分別為20%和25%,其中科技服務業貸款增速高居各行業之首;截至9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2.09萬億元,同比增長38.2%;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42萬億元,同比增長22.6%。制造業特別是高科技制造業正成為金融機構資金投放規模最高、增速最快的行業之一。

A股上市銀行信貸行業分布及變化情況(2023年中報)

A股上市銀行信貸行業分布及變化情況(2023年中報)

實例可以印證各大商業銀行紛紛加大對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以半年報數據為例,工商銀行專精特新小巨人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23.4%;中國銀行為6.1萬余家科技型企業提供約1.5萬億元授信支持,提供股權投資、債券投資等綜合金融支持超過5000億元;中信銀行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服務覆蓋度超過 50%,較2021年末提升13個百分點,重點科創企業的服務數量較年初增長了近16%。

主要銀行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最新表現

主要銀行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最新表現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隨著對科技金融持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商業銀行對公貸款結構正在從過去的“房地產、基建、金融”的舊三角循環向“科技、產業、金融”的新三角循環轉變。

大型保險機構也積極創新,一方面開發出如科技保險、知識產權保險和高技術產品保險等一系列針對科技創新領域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通過投資科技企業、參與科創基金等方式,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例如,中國人壽持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投資,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保險資金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存量投資規模超3000億元。

在科技創新領域走在前列的城市也推出一系列舉措加碼科技金融。如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牽頭深圳人行、深圳地方金融局、深圳科創委,在國內率先出臺政策,鼓勵本地銀行開設專門從事科技金融業務的科技支行,適當下放授信審批、利率定價等業務權限,在信貸資源、績效考評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并將科技金融作為該市金融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一環。

蘇州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在科技金融方面高度重視,相關措施起步早、力度大、效果好。例如,該市2021年面向制造企業按下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簡稱“智改數轉”)加速鍵,提出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目前該項工作目標已如期實現。

普惠金融:數字化是基礎

自監管層提出“普惠金融”概念,至今恰好10年。

2023年普惠金融發展態勢如何?

一是銀行業在普惠金融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公眾的基本金融服務需求有賴于銀行,而客群龐大是銀行普惠金融實現全覆蓋、提高可得性的基礎。

商業銀行普惠小微貸款是最主要的普惠金融產品。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是2018年的3倍多;普惠小微授信超過6000萬戶,占全部經營主體的1/3,活躍經營主體的1/2。

銀行對普惠小微客戶持續加大讓利力度。2023年1-9月,全國新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平均利率4.8%,較2018年降幅超過三成。

二是大中小銀行內卷普惠金融。

監管層對各銀行普惠金融制定了明確的任務指標,各家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投入不敢怠慢。根據主要上市銀行2023年中報披露,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速均高于該行總貸款余額增速,普惠貸款利率則大多低于該行平均貸款利率且呈繼續下降趨勢。

主要商業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及增速情況

主要商業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及增速情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蘇州調研時,當地主要商業銀行負責人普遍反映,現在普惠金融競爭“太卷了”。一方面四大行殺入原本中小銀行的市場,直接搶客戶;另一方面本地銀行基于和客戶“知己知彼”,以極低利率向小微客戶放貸,有時候利率低到甚至不賺錢。

三是普惠金融越來越數字化。

普惠金融的難點和痛點之一在于“長尾客群”的風險定價難,風控成本高。隨著金融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互聯網銀行為代表的新金融勢力崛起,這一難題有了較大改觀。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近期對多家互聯網銀行深調研發現,百信銀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等互聯網銀行以技術手段深耕普惠金融,且風控手段相對成熟。其中,微眾銀行總資產規模已進入中國銀行業前60強,存貸款規模排名則進入了前50強。該行日處理交易筆數高達10萬億筆,已經超過了工商銀行。2022年,微眾銀行實現營收300多億元,凈利潤接近90億元,ROE(凈資產收益率)高達27.86%,在全國五百多家披露該指標的銀行中高居第一。

四是普惠保險服務日益豐富

2023年,頭部險企紛紛加大普惠保險業務的拓展力度。一方面,國壽、人保、太平洋、泰康、陽光等加大各類民生保障型保險產品,如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的研發和推廣。另一方面,國壽、平安、太平等險企積極拓展小微企業保險業務,為數百萬家小微企業提供風險保障。

金融業的短板是什么?

金融業還有哪些問題亟須解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基于全年跟蹤調研認為,金融業至少暴露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銀行業舊有的發展模式越來越不可持續。從金融機構2023年中報和三季報發現,上市銀行營收增速多陷于停滯,但是利潤水平仍然不斷攀升。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在央行不斷推動市場利率下行周期中,這種反差顯得更加突兀。與此同時,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行業和區域上并不均衡。

這很大程度上來自各銀行更加嚴格的內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同時對于部分高風險地區和高風險業務的退出客觀上也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20家上市大銀行半年報的信貸分布測評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是銀行信貸投放最大,同時不良率最低的地區;而東北地區信貸增速最慢,信貸占比持續縮小,而不良貸款率在全國各地區中處于高位。

但僅靠“瘦身”并不能達到“強身”的目標。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團隊通過對主要商業銀行的連續跟蹤調研發現,通過內部挖潛和降本增效等措施產生的實際效果會呈現邊際遞減,同時金融資源過度向某些地區或行業集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也會大打折扣。如果不盡快找到對策,特別是促進收入增加和業務均衡發展,未來銀行的業務發展模式或將變得更加不可持續。

二是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偏弱。

隨著全面注冊制啟動,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特別是科創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卡脖子”領域攻堅企業的支持力度確實明顯增大了。但新問題隨之產生。一是部分公司利用較為寬松的上市規則,鉆制度漏洞成功上市,把上市成功等同于創業成功,喪失了實業初心;二是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和上市前的原始股東利用制度的漏洞,在沒有業績承諾的情況下巨額減持套現,將股市當作提款機,更有一些公司利用融券業務漏洞公然違約,變相減持套現。這些問題對資本市場的信心構成了嚴重的傷害,對促進消費、拉動實體經濟復蘇構成了負面影響。

三是信貸資金效率亟待提升。

逆周期之下,商業銀行出于風險考量把大量信貸資源投向央國企。2023年,一些央企省屬國企獲得貸款利率低至3%,更有甚者出現利率倒掛。在降準降息的周期里,如何改變這種傾向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四是信用卡共債風險需要警惕。目前一部分信用卡持卡人依靠“循環借款,以卡養卡”的手段從多家銀行發卡機構獲得資金杠桿。一旦資金鏈斷裂,其所持全部的信用卡貸款都將成為不良。如何建立共享機制以杜絕共債風險,需要監管機構及早著手。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