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女兒追憶父親:“他筆下的角色,就像我自己的祖先”
“父親對追求社會公正有強烈的理想,這是貫穿他一生的指導思想。他對各種罪惡行徑導致的政體腐化深感沮喪?!?/blockquote>責任編輯:周建平
卡爾維諾在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前面的翁貝托國王大街上
“多年來,我為一些自己也解釋不清的理想活著,但我做了一件好事:生活在樹上?!?/p>
2023年是意大利當代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誕辰100周年。關于“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他曾總結:“《不存在的騎士》是對存在的爭??;《分成兩半的子爵》是對一種完整存在的向往;《樹上的男爵》提出一種并非個人主義的自我實現方式,即忠于個體的自決?!?/p>
從事文學創作近40年,卡爾維諾以各種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和心靈,他用“輕、快、精確、形象、繁復”定義了新千年后的文學圖景,其精美獨到的小說構想、深刻雋永的思維方式對文學先鋒思潮產生巨大影響。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曾將卡爾維諾與博爾赫斯、加西亞·馬爾克斯作比,認為三人之中“卡爾維諾最溫暖明亮”;中國作家王小波堅信真正的作家應該像卡爾維諾那樣“到想象中去營造”,這才是作家該干的事。
卡爾維諾與博爾赫斯在羅馬艾克塞西爾酒店
“父親筆下那些角色,就像我自己的祖先?!?023年11月,忙完父親百年誕辰諸多紀念活動后,卡爾維諾的女兒喬萬娜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獨家專訪,分享對她父親其人其作的回憶和評價,也介紹了卡爾維諾訪談和傳記中鮮少提及的妻子和他們的家庭生活,并向《南方人物周刊》提供了《生活在樹上:卡爾維諾傳》中她最愛的父親的一張肖像照和他的一幅自畫像(注:見本文倒數第三、第四張插圖)。在這兩張圖片中,卡爾維諾都是思考的神情。
1981年,晚年卡爾維諾曾為展望2000年提出過“三個法寶”:
1.背誦很多詩歌,“不論你是兒童、青少年,還是老人。如果一個人在精神上不斷重復這些詩歌,那么它們將伴隨他一生?!?/p>
2.專注于困難的、需要發揮到極致的事情,“警惕簡單、膚淺、為了做而做的事……不僅在語言上也包括在所做事情上,要專注于精確?!?/p>
3.要明白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隨時可能消失?!斑@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一切,相反,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享受其樂趣,但同時要明白,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隨時可能煙消云散?!?/p>
卡爾維諾在巴黎的書房內
1985年9月19日,卡爾維諾因突發腦溢血逝世,為他開顱的主治醫生宣稱,從未見過像卡爾維諾這般精細復雜的大腦結構??柧S諾已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經歷和作品仍是鼓舞人們認識自身所處的日益復雜的現實世界的精妙工具。
穿梭在現實與夢幻之間,一路心明眼亮
“文學中不可預見的才是有趣的,不可預見的才不可能被編程?!?/p>
卡爾維諾如果活到今天,對于當下熱火朝天的ChatGPT未必會感到驚訝。喬萬娜在采訪中說,卡爾維諾有大批探索人工智能的藏書,“早在1967年發表文章《控制論與幽靈》時,他就預測了人工智能將改變我們對現實的認知?!?/p>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卡爾維諾的創作愈顯抽象:《看不見的城市》《命運交叉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這些作品中,他嘗試某種文學實驗,依照自定程序排列組合……1981年,卡爾維諾提出假想:給一臺電腦編好程序,投喂“能以完全忠實于作者的觀念和風格展開文本的所有素材”,他還半開玩笑道,書店里好多書都能由電腦寫出來,也許電腦“創作”的效果會更好。
不過,關于生平,卡爾維諾拒絕提供資料,“傳記或個人信息屬于極為隱私的內容,公開這些猶如進行心理分析?!彼麖娬{,“一個作者,只有作品有價值?!睘榱瞬蛔屪x者失望,他頑皮地補充了一句——“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但我從來不會告訴你真實?!?/p>
1925年1月,卡爾維諾與父母在古巴圣曼努埃爾
1923年10月15日,卡爾維諾生于古巴小城,兩年后舉家遷往意大利圣雷莫,父母為他取名伊塔洛就是為了紀念祖國意大利?!案改冈诩永毡群B镁佣嗄旰鬀Q定回國……這種漂泊不定感一直讓我對別處充滿憧憬?!?/p>
1933年10月,卡爾維諾與弟弟在圣約翰
少年時光,卡爾維諾癡迷漫畫和電影,銀幕中的世界讓他感到“飽滿、必要、連貫”,他曾夢想成為戲劇家,高中畢業進入大學修讀農學,后轉去文學院。在高中同學的記憶中,卡爾維諾樂于傾聽,但惜字如金,“只會用他深沉的、近乎男中音的噪音偶爾發表一句諷刺評論或冷酷笑話,讓你震驚不已?!?/p>
1940年夏,戰爭闖入17歲的卡爾維諾的生活,激起他強烈的情感。1941年春,他創作了一批“超短篇小說”,將它們整理成冊,題為《我瘋癲還是他人瘋癲》,投稿遭到拒絕,但這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