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德:連續15年監督家鄉,但不是憤青丨不惑 2024
他向《南方周末》提供的第一條線索是,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就“三農”問題上書國務院總理,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后在頭版刊發長篇報道《鄉黨委書記含淚上書,國務院領導動情批復》。
(本文首發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責任編輯:錢昊平
李思德
李思德或許是《南方周末》最特殊的一位讀者。從2000年到2014年,這位湖北人持續向《南方周末》提供家鄉監利縣(現監利市)的新聞線索,并以特約撰稿人的方式參與部分報道的采寫工作。
15年間,《南方周末》先后刊發了二十多篇關于監利的報道,題材涵蓋“三農”、財政、稅費改革、教育、反腐等多個重要領域,大部分報道刊發后都引起全國關注。
他向《南方周末》提供的第一條線索是,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就“三農”問題上書國務院總理,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后在頭版刊發長篇報道《鄉黨委書記含淚上書,國務院領導動情批復》,引起全國轟動。
此后,李思德頻頻就當地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突出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先后配合《南方周末》幾代記者在監利采訪報道。
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賦予觀察監利改革的樣本意義,他以“編外記者”身份持續對監利進行觀察和監督。
他的個人命運也和《南方周末》的成長高度契合。這些報道給他帶來聲譽,也帶來“憤青”的稱號。不過,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憤青”?!拔抑皇且粋€樸素正義觀的堅定維護者。遇到不公平的事,我沒辦法裝作沒看到?!?/p>
最近幾年,年歲漸長的李思德將主要精力花在文學創作上。不過,他仍然沒有放棄對社會問題的監督。
決定報料后辭職
李思德生于1968年,監利縣人,父母都是農民。高考時,李思德以4分之差落榜,高中畢業后進入當地鄉鎮工作,主要工作任務是給領導寫材料,后來又被借調到監利縣委辦公室。
工作中,他對新聞那種天生的敏感逐漸顯露出來。1997年,李思德聽說當地農村有個普通家庭,丈夫病死,妻子帶著兩個女兒生活,妻子想要改嫁,丈夫的兄弟要求不能帶走財產。于是,這個女人招來贅婿,讓剛滿14歲的大女兒結婚,她自己凈身出戶,重組家庭。不過,贅婿好吃懶做,虐待兩姐妹,兩年后才被女孩的叔、伯們發現。
聽到消息后,李思德就趕了過去,采寫的稿件在監利縣官方刊物《監利通訊》上發表了,標題是《噩夢醒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