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菲:校對23年,“我應該和工作一起隱身”丨不惑 2024
二十多年間,胡曉菲見證了幾乎每一篇稿子的誕生,卻又甘愿隱身于每一篇稿子之后。當讀者們享受每一次酣暢淋漓、表達準確的閱讀時,她都在那里。
(本文首發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責任編輯:吳筱羽
胡曉菲
《南方周末》的第一個正式校對,是一位來自山西的內審員。那是2000年,27歲的胡曉菲離開工作六年的輪胎廠,去往南方,之后的23年,她嚴格遵行工作流程,不輕慢每個細節,捍衛每個表達的精準。
很多人能在胡曉菲的身上辨認出某種獨屬于南周人的勇氣。她所在的輪胎廠是明星企業,能進廠工作很受人羨慕。但2000年夏天,時任南方周末總編江藝平在電話中考了她十個問題,她都答對了,聽到江老師簡明扼要的一句“馬上辭職,你來吧”,胡曉菲就在一個酷熱的中午來到廣州大道中289號。
胡曉菲從不覺得自己算是有勇氣的那類人,在她眼中,那些明知將深入險境但仍臨危不亂的記者們,默默承擔壓力為每一次采訪撐起騰挪空間、為重要稿件力爭刊發機會的編輯、總編,才是勇氣的代表。
但或許還有另一種平凡而堅實的勇氣。二十多年間,胡曉菲見證了幾乎每一篇稿子的誕生,卻又甘愿隱身于每一篇稿子之后。采編團隊也換了幾代,報道內容因時而變,但當讀者們享受每一次酣暢淋漓、表達準確的閱讀時,她都在那里。
以下是胡曉菲的自述。
1994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家輪胎廠,當時的改革先鋒,以勞動、人事、工資三項制度改革(俗稱“破三鐵”)揚名。
廠房高大方正,紅色灰色的純蘇式建筑,巨大的設備24小時轟鳴,淺黃色、乳白色的橡膠與復雜的配料、配件,經歷混煉、壓延、成型、硫化等工序,變成強韌堅實的輪胎,支撐起物資、財富的流轉。
起初我在銷售公司負責法律文書寫作和管理。后來公司引入境外管理者,為開拓海外市場,需要進行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首先要建立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