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噴涌前夜,智能手機定義未來
2023年,注定要成為智能手機發展史上的分水嶺。
15年前,蘋果公司以iPhone真正開啟了智能手機這一產品品類,喬布斯在2007年初的那場發布會上斷言“Your life in your pocket”,智能手機至今仍在沿著這條軌跡前行。
模仿蘋果,學習蘋果,成為蘋果,一度成為全球諸多手機廠商孜孜以求的目標。
要在一個成熟品類中持續創新,究竟有多難?可以參看PC產業。PC行業這些年最大的亮點和創新,要數“AI PC”。但它并非出自PC廠商,而是2023年9月由處理器供應商英特爾提出;諸多行業分析師對它的期待是,可以加速5年一輪的換機周期。聽起來毫無想象力,但現實就是這般真實而殘酷。
這也難怪,蘋果公司的廣告《Be Different》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1984》中那個掄著大錘的女子依然讓人念念不忘。但即使是蘋果,依然無法避免創新后繼乏力的苛責。2023年秋季發布的iPhone15,在很多人眼里的最大變化,只是更換了Type C接口而已。
當然,蘋果也在開辟新產品,以開創更多可能。2023年年中發布會,主打空間計算的頭顯Apple Vision Pro便是一例。
另一個不容忽視、甚至值得期待的創新群體,是vivo、華為等一批為數不少的中國手機品牌。他們在過去15年里走過了一條學習、模仿和超越之路,快速形成了各自在產品、技術、研發、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在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在AI、VR、MR等技術噴涌的大背景下,紛紛在2023年開啟新賽道。
如果說,依托智能手機的“進化”,地球在短短15年里發展出一個囊括電子元器件、半導體、新材料、電池、移動通信、軟件生態等等的超級產業集群,將人類社會推向移動互聯的世界,那么眼下,依托這一超級產業集群,以敏捷創新著稱的中國手機企業,正在琢磨AI應用與跨界創新的更多可能。
智能手機1.0,學習蘋果
手機的歷史其實并不長,1983年世界第一臺移動電話——摩托羅拉的大哥大(DynaTAC 8000X)——問世,至今也不過40年。
iPhone問世前一年,2006年手機全球銷售量近10億臺,主要來自歐洲、美國、日韓的眾多手機品牌,包括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RIM(黑莓)、多普達、飛利浦、夏普、松下、索尼、三星、LG等。
如果把2007-2012這五年視為智能手機的1.0時代,這是一個智能手機對功能機的更迭和替代期,市場競爭主要發生在這兩個陣營之間。
諾基亞功能機的銷量曾經一騎絕塵,但是在2011年第三季度被蘋果趕超。按照IDC的數據,2012年,全球手機出貨量超過17億部,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為5.452億部,市場占比約1/3。
2007年面世的iPhone手機,以“觸屏+應用”的組合方式,令以往“按鍵+通話+短信”功能為主的手機黯然失色,多元化的功能和使用方式讓消費者眼前一亮。
在智能機和功能機之間,消費者用購買行為作出了選擇。對手機品牌商來說,是否選擇加入智能手機陣營,考驗的是對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選擇智能手機之后,如何快速跟上,也是挑戰——智能手機,基本斷絕了功能機時代只需要硬件排列組合就能出新產品的可能,對手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網絡、應用、操作系統、硬件都需要兼顧。
不少中國手機企業選擇成為iPhone的學習者、模仿者、追隨者,有的甚至直接推出“長得像”iPhone的新品,引得消費者排隊購買。但在蘋果浪潮之下,也有一些中國手機企業在探尋自己的獨特賣點。
比如2011年進軍智能手機行業的vivo,基于在通信行業及手機制造業的豐富經驗,推出的首款智能手機X1率先將HI-FI專業級別音質引入手機,使用專業無損音樂解碼芯片作為手機音頻部分的處理芯片,使得手機達到左右聲道獨立解碼放大,按照錄音室錄音規則和耳機輸出的方式,最大程度還原了音樂本身的元素。
如果把iPhone看作是一個PC企業的跨界創新,在它2007年跨過這條河流之前就存在的歐美日韓手機品牌,而今大部分已銷聲匿跡。那些在競爭中活下來的品牌,大部分來自中國。
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2000年加入vivo,他坦言,公司發展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困難,就發生在功能機轉向智能機時期,對手很強大,自身能力有限。也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些局限,公司從這一時期開始更加重視技術,并加大研發投入。
縱觀中國現代制造業,從一開始就注重研發,并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世界級的產業集群,智能手機產業可能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個。
智能手機2.0,局部超越蘋果
自2013年起,隨著多個中國智能手機品牌手機陸續進入全球手機銷量的TOP5,全球手機市場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中國品牌、蘋果和三星)的格局。
近年,蘋果和三星占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35%-40%左右。而在中國市場,三星被統計到“其他”,80%以上的市場蛋糕屬于中國本土品牌。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研發和其他方面的不斷成熟,在影像、外觀、功能、硬件等方面,逐漸開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和特色,從線上和線下,從本土到海外,逐漸形成以億為單位的出貨量,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如果把2013-2022視為智能手機的2.0時代,這就是一個百家爭鳴、紛紛在局部超越和領先iPhone的時代。不少品牌大張旗鼓向蘋果發起挑戰,通過性能跑分、屏幕尺寸、像素等,單方面宣布“完爆競品”。
在這一個十年,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一次次與iPhone的或明或暗的比較中,于細分賽道、技術細節上實現局部領先和超越。從高刷屏、曲面屏、挖孔屏、全面屏、折疊屏,到升降鏡頭、微云臺防抖,和三攝、四攝模組方案,屏幕、鏡頭、電池的創新層出不窮。
此時,中國智能手機的供應鏈逐漸豐富、完備,很多首發技術的先發優勢,能夠持續將近半年的時間。手機行業已經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競爭激烈的市場,對所有品牌都是挑戰。
早在2019年,vivo設定了設計、影像、系統、性能四大細分賽道作為研發重點。胡柏山在2023年12月舉辦的“vivo會客廳”中表示,對技術賽道的選擇,主要有兩個維度的考量:一是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二是賽道本身是否有足夠長的時間可走。
影像可能是消費者感知最直接的一個賽道。vivo在2019年開始推動算法硬件化,并在2021年正式推出首款自研影像芯片vivo V1,然后逐年升級優化。2023年發布的vivo X100系列,號稱是“真正能夠把太陽拍好的手機”。胡柏山坦言,影像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比別人更加堅持、更加聚焦,持續奔跑和投入,才是最核心的差異化。
“拍照能力現在是領先于蘋果,但是在視頻拍攝方面,和蘋果還有一點點小的差距,可能到下一代產品,在視頻方面和蘋果的差距也會縮短?!?/p>
持續的研發投入,需要人力和財力支撐,也需要提前布局。以AI為例,當2023年11月藍心大模型(BlueLM)發布的時候,外界才知道原來他們在2018年便已經成立vivo AI全球研究院。
作為一家非上市企業,vivo官方對外稱其員工中約有3/4為研發人員,總數達1.3萬人,在深圳、東莞、南京、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布局研發網絡。如果放在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科創數據庫,從2023年度入庫企業研發人員情況來看,這一研發人員數量可以排在前35位。
南方周末這一數據庫覆蓋截至2022年底絕大部分運營主體/控股股東在中國的A股、港股、美股上市企業,部分未上市但能提供連續經審計年報的企業,排除多地上市情況去重后合計6715家,中國各行業龍頭企業均在其中。
中國智能手機品牌上市掛牌的不多,但是作為消費電子產業上游的電子元器件上市企業,已經超過了200家。頭部的手機品牌,也就是那些能夠堅定研發投入、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敏捷創新者,站在了潮頭,他們同時也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為復雜的制造業的下一輪顛覆性創新積蓄和儲備能量。
智能手機3.0,成為自己
自2023年始,以ChatGPT4為標識的AI大爆發,智能手機邁向3.0時代,進入“黑科技”競賽。
AI、算力、新材料、新能源、新工程技術持續涌現,蘊藏著科技突破的各種可能性,各智能手機企業押注的技術并不一樣,戰略布局也不同,劃下行業的分水嶺。
人們未能在2023年秋天等來iPhone在AI方面的大動作,驚喜反而是MR頭顯Apple Vision Pro和iWatch等可穿戴設備,華為、小米持續推進萬物智能互聯,最出人意料的還是vivo。
2023年11月,vivo發布了自己的技術品牌“藍科技”,這一基于用戶導向的創新系統,包括藍晶芯片技術棧(BlueChip)、藍海續航系統(BlueVolt)、藍心大模型(BlueLM)、藍河操作系統(BlueOS),試圖在過去的單點突破之外,實現技術層面的協同創新突破,產生多項技術突破,以“藍科技”催生更多“黑科技”。
人類社會正加速邁向數智互聯,智能手機天然就是最合適的終端。從行業發展和技術演進的方向來看,在人人必備智能助理的社會里,智能手機基于連接、計算、智能等技術的組合,是最合適的產品提供者。
對于未來AI的發展,胡柏山表示,vivo將聚焦AI大模型、MR。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技術賽道演進的下一步產品就是人形機器人,手機行業是最適合切入人形機器人的行業。
事實上,從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汽車企業和波士頓動力等傳統工業機器人企業,到近年涌現的多家初創企業,也都瞄上了人形機器人賽道。
從現有研發布局和技術儲備來看,胡柏山認為vivo已經為人形機器人做了80%的準備——基于藍心大模型,vivo已經具備一定的AI能力,這也就是未來人形機器人的大腦;MR則對應著機器人的空間感知能力。另外20%對應的是機器人肢體、機械部分,可以在未來逐步進化。
巧合的是,同一天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出臺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瞄準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等產業,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培育重點產品、拓展場景應用。
在此一個多月之前,2023年11月初,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稱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的發展格局。
就像衛星發射,要掙脫地球引力,達到宇宙速度,才能遨游外太空。眼下,這也是智能手機行業掙脫蘋果畫下的技術線路、真正做自己的好時候??缃缃徊?,往往是顛覆性創新最好的契機。
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合資汽車產業,走過約40年“市場換技術”的道路,2023年終于在智能網聯汽車上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科創力量。智能手機產業,中國企業能否在更短的時間里為人類定義一個全新品類?
智能手機企業的想象力和行動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人類社會智能化的發展。市場,從不吝于回饋那些堅定的長期主義者和敢想敢為的現實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