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幼祥專欄】食不厭精, 但厭俗

梁幼祥
遍嘗山珍海味,身兼美食作家、美食節目主持人、臺灣觀光人員訓練班美食講師等多重身份。愛吃、懂吃,更做得一手好菜。
將過去蔣家軟禁張學良的處所改造成了餐廳,那是一個有古跡、有山林,推崇自然復古的美食“禪園”。


中國的歷史太久遠,每一世代的故事背景不同,文化理論的宗別太多。
但不論多么復雜,人文氣質應隨繁榮而提升,尤其是“吃”這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



在學術的各個門類中,“吃”常被列為小道??墒谴驈挠腥祟愰_始,日常生活就與吃脫不了關系。尤其咱們中國人,吃的派系多、門道多、花樣多,自然學問也多。這些年,大陸的社會富裕了,好像拾回了盛唐年間的繁華風采。 其實二十年前的臺灣也是如此, 請客沒有“鮑”、“參”、“燕”、“翅”就是不體面的席。有錢人像暴發戶一樣,用奢靡鋪張的吃和撒鈔票來堆砌自己的富裕和地位。而他們吃的那些玩意兒,是真正的美味嗎?

曹雪芹于悼紅軒中題有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一本紅樓, 累得多少專家在書中癡夢、在文里尋味。像《紅樓夢》一樣,許多小說多少都點出了有品的富貴人家在“吃”這小道上追求是“精”,而非敲金撒銀的“俗”。

《紅》書中的茄鲞、雞髓筍、糟鵝掌、火腿肘子……放眼望去,都是在取材選料上做學問、腌烹燜燉中下功夫,與奢靡貴氣談不上直接的關系。我到上海的許多館子,都有鮑翅席,每家的口感都幾乎一樣。細問之下,原來餐廳自己不會做,而把鮑、翅外包給中央廚房的食品公司來做。 做餐廳的已沒有自己的品味, 來吃的客人只要貴就好,亦不解其中美味。試問,食趣何在?

運用本身的思維,藉借由食材的媒介,設計出一瞬間的皿中藝術,才算得形而上的佳肴珍饌。奢靡的食風可能助長一時的餐飲經濟,卻糟蹋了咱們中國人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富貴來臨,誰解其中味?孔老夫子說:食不厭精。我加句:但厭俗啊。

許多外國朋友都在關注中國這顆經濟起飛的閃亮之星,對這片土地以及其上的一切都感陌生而好奇。反觀諸己,我們的許多同胞對咱們自己也是陌生和無知的啊。中國的歷史太久遠,每一世代的故事背景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文化理論的宗別太多。然而不論多么復雜,人文氣質應隨繁榮而提升,尤其是“吃”這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

也許因為歷史的關系,我對日本總有些情結。但每當我看到日本人將唐朝學去的茶經演化成如今的“茶道”,從廟宇禪寺的小食演化成當下的“懷石”之風,無一不令人敬佩。我的感想是,他們一直以來宗乎于“禮”。

咱們老祖宗的“禮教”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制定了,而且那一大套理論還是從“吃”而來。 《禮記·禮運》說 : “ 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 《中庸》又說:“人莫不飲食也,三世長者知服食。”意指吃穿的學問要三代有德行的長者來教才能學會。如今傳媒發達,不必三代便可懂得吃穿了。“人之大欲,食、色性也。”追求“美食”理所當然,但別忽略了吃要規范在一個“禮”字上。這個“禮”講的不僅是規矩,還是一種文化。

期盼在我們大啖美味之刻,少一些干杯喧嘩,少一些叼煙吐痰和當眾剔牙的丑態。食出真味,讓那些好奇的老外知道,我們不僅美食深具文明,而且是一個真正“富而好禮”的國度。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