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無時無刻不在困惑丨不惑 2024
我經常困惑,如何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最終我能夠做出什么,存在的價值是什么。
過去總是不斷死亡,但總有一部分繼續延續,和新的現實凝聚在一起,產生一種此刻的現實。
責任編輯:李慕琰
許知遠
2023年,許知遠似乎更忙碌了,他做了幾件事:《十三邀》第七季完成、播出,在東京銀座開了單向空間第一家海外店,出版了著作《梁啟超:亡命(1898-1903)》,又著手寫作一本關于李漁的新書……三年疫情讓他認識到行動的重要性,“甚至要通過行動引發新的感受和思想”。
他筆下的人物,不論清末的梁啟超還是明末的李漁,都身處時代的轉折期,許知遠認為轉折時期的人物總是個性更鮮明,思想和情感的維度也更寬,他對這種豐富性和復雜性很感興趣。
個體和大時代,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始終是許知遠關切的,他曾在不少文章中流露過。在后來的訪談節目《十三邀》里,他也不斷向受訪者提出這類追問。
在許知遠看來,《十三邀》的本質是“反視頻”的,這檔節目在精神上反而更接近過去的專欄文章,是對深度思考的視覺化呈現。盡管媒體環境發生了變化,許知遠不免受到來自各方的評價,但他始終相信思想和表達的價值,始終對人保持信心。
他說,“這種信念不是來自理性分析和判斷,而是內在的一種確認,一種熱情?!?/p>
對世界更客觀、詳實和深刻的描述始終重要
南方周末:你還記得最早接觸《南方周末》是在什么時候嗎?最初對這份報紙的印象是什么?
許知遠:大約是1996、1997年的時候,我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北大校園里很流行讀這份報紙。我到現在都記得《南方周末》的報頭是很濃重的紅色。在學校三角亭附近的報攤,每周去買一份報紙,我還記得它的定價比大多數的報紙要貴。
我當時有一些師兄在《南方周末》工作,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一份有趣味性又很嚴肅的報紙,會刊發很多調查報道以及批評性的報道,還會有很好的散文作品。
那時候我在計算機系,很厭倦我們的課程,老想有一天我要是能在《南方周末》上寫東西就好了,或者干脆去做《南方周末》記者。大約在1998年的時候,我有一位師兄叫遲宇宙,他要去《南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