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澳門:歷史街區見證協商文化
老店墻上的價目表被熏得焦黃,證明著極為穩定的物價,正在發生的世界性通脹似與此地無關,被消解在似乎永恒不變的空間中。而這些空間正是澳門人理解家鄉的一部分,被凝固的歷史和時間讓他們天然就理解這里的多元、溝通、協商、妥協。以及一直未變的中華之根。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在澳門半島漫步,大三巴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無疑,它已經成為澳門的標志,但熱衷留影的游客很少會想,為什么一座被燒毀只剩下如牌樓一般的教堂代表著澳門?
燒毀前的圣保祿教堂建在一座小丘上,在附近低矮的建筑面前確實相當恢弘,據稱僅大三巴墻面就花費超過3萬兩白銀,代表著天主教在遠東的實力。仔細觀看,大三巴正面精美復雜的石雕中,同時交織著東西方文化的元素。既有耶穌、圣徒、圣母和天使等西方傳統雕像,也有牡丹、龍等中國傳統紋飾,甚至因施工者是來自日本的工匠,還使用了大和民族偏愛的菊花圖案。墻體用了嶺南的傳統民居方式——夯土蠔殼墻,一種由粘土、稻草、河沙、碎牡蠣殼和碎石組成的混合物。而且中世紀起,教堂大多面西而建,圣保祿教堂卻放棄了這一傳統,面南而建,以適應中國的風水學說。但如果透過這些表面因素,從文化比較的角度去看,大三巴背后的中西文化交融才更為有趣。
東望洋山 攝影 陳晞
“雙重效忠”下的澳門
2023年12月,帶著少年時代的疑問,再次踏上澳門,比較完整地走了一遍歷史城區,也不禁回想起24年前,我曾經作為數千名首都中學生中的一員,為歡迎澳門回歸在天安門廣場表演集體舞。
幸運的是,對于我這個心存疑問的過客,位于澳門半島的歷史城區早在18年前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片東西方風格交融的建筑群留住了澳門過往數百年的時空,作為解答的一部分,文化間的協商共融是澳門的生存之道,或許也是寶貴的澳門經驗。
劃為世界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分為中西部和東部兩個較為獨立的部分。中西部可算是核心區,教堂、寺廟、官貴大宅、葡萄牙人的治理機構都在這里,記錄著從1557年開埠到1586年葡印總督批準澳門享有自治權的早期歷史,而東邊的東望洋炮臺則是澳門自治后修建的防御系統。望廈山、松山、媽閣山呈三角形將歷史城區環繞,也在地理上成為澳門半島原始土地的永久界標,地圖上剩下的區域基本都是填海造陸的土地。
澳門最經典的漫步路線從最西部的媽閣廟開始,這里是16世紀當地漁民祈求出海平安的宗教場所,整座寺廟完全是嶺南風格,看不到絲毫西方的影響。雖然媽閣廟建造的時間尚有爭議,但學者們基本上都認為是葡萄牙人定居前所建。然后沿著崎嶇又跌宕起伏的小路往東北方向走,就能抵達葡萄牙人定居后最早修建的天主教堂,分別供奉圣老楞佐(St Lawrence)和圣若瑟(St Joseph),前者是天主教文化中的海上“主?!?,后者是耶穌的養父,圣母瑪利亞的“凈配”,也是勞工的“主?!薄胱尞數厝私邮堋爱惤獭?,功能上當然要實用才行。
圣若瑟修院雕像——耶穌養父子 攝影 陳晞
宗教先行是西方勢力在澳門落腳的特點之一。達伽馬完成東方航行九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