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千年:聆聽中華古樂的無損之聲
賈湖骨笛和歷史之聲
新石器時代的河南舞陽,笛是上古先民當中頗受歡迎的樂器。
這時候的笛都為骨制,聲音蒼茫而悠遠,笛聲在中原的曠野中回響,傳遞著先民的淳樸情緒。
在河南博物院親眼見過賈湖骨笛的人們常用“溫潤如玉”來形容它。盡管跨越了幾乎整部中國史的塵封,它仍然保留著平滑的線條和細膩的光澤,能吹奏出婉轉的旋律。
賈湖骨笛 圖/河南博物院
古樂器是文物,是藏品,和展柜中的賈湖骨笛一樣,是具象化的課本知識,是歷史厚度的代號,記載著文明的進程。它們曾奏出的樂曲,是古人的藝術追求,也是幾千年中國歷史向今人的發聲。
今天仍有許多古樂器被人們熟知并學習,譬如笛子、箏和古琴。但另一些古樂器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是詩句中二維平面的描寫。其實古樂器在今天仍在傳承,只是行路頗難,遙遠的歷史之聲要在當下這個時代傳播,不僅需要傳承者的熱情,更需要無損音質來重現歷史的回響。而古樂器的復原,是以無損音質重現古音的第一步。
圍繞著“鎮館之寶”賈湖骨笛,河南博物院多年來開展過一系列研究和復原工作。骨笛復制最難的部分在于材質。過去曾有學者用骨粉和樹脂,畢竟不如完全取材于鶴,更何況丹頂鶴又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河南博物院曾經聯系過國內幾個自然保護區,在很偶然的一個機會得到了一只自然死亡的鶴,但是因為骨齡太小,不足以支撐復原工作。最終他們還是把目光投向了其他飛禽的骨頭,以此作為“平替”,盡最大可能貼近骨笛的材質,“當然它比鶴骨稍稍粗了一點,現在我們演出中使用的骨笛,基本是用這個來做”。
河南博物院的“演出”,指的是他們在2000年組建的“華夏古樂團”——這幾乎是國內僅有的一支以文物和史料文獻為依據,復制古樂器并進行藝術重構的樂團。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團長、研究館員霍錕
團長霍錕用“陳列語境下古代音樂的復原展演”來概括他們的工作,“博物館看到的樂器陳列著很安靜,但彼時它是可以演奏的,只把它們作為文物擺出來,而背后的文化情境無法展示,這是一種遺憾?!庇谑?3年間,樂團陸續復刻了近百個類別、一千余件古樂器,并編排古曲,使它們組合成完整的藝術表達。
讓文物從展柜里走出來,如同數千年前一樣發聲,這或許是人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最好方式。從復原樂器為起點,無損的歷史之聲開始向現代傳遞。
斷層的古樂文化
樂器是聲音的載體,而文化則是音樂的內核??鬃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意為君子最終通過《樂》來實現修身治學。
幾千年來,人們始終在用音樂傳遞人文精神的追求?!按艘骨新務哿?,何人不起故園情”,折射的是旅人在笛曲《折楊柳》中表達的思鄉;《高山流水》講述的是知音之間的惺惺相惜。還有一首傳承至今的古曲《梅花三弄》,相傳是晉朝桓伊為王徽之所作。
兩位名士,一個善書,一個善樂,在青溪碼頭偶遇,徽之邀請桓伊吹奏一曲。其實兩人素不相識,但互相仰慕已久,桓伊欣然吹出此曲,曲罷立刻離開,雙方甚至沒有交談過一句。晉朝文人的高潔、灑脫、不拘小節可見一斑。
華夏古樂團最近與笛簫演奏家孟曉潔,攜手對《梅花三弄》做出了全新演繹。
青年笛簫演奏家孟曉潔
作為中國首位竹笛女博士和大學教師,孟曉潔橫跨民樂領域與潮流文化,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還是一位粉絲量不少的音樂Up主。她的很多作品是把竹笛與搖滾、流行甚至二次元音樂相融合,最受歡迎的《權御天下》在全網播放量已經超過2000萬。這位“B站音樂UP主”來到河南博物院,從一副華為FreeBuds Pro 3耳機里聽到“復刻版”賈湖骨笛的無損音色,進而萌生了回溯古樂起源、再現骨笛新聲的想法,在和古樂團進一步交流和溝通后,她想要選擇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來重新演繹,也讓竹笛和骨笛兩種不同材質的樂器,有一個跨時空的對話。而梅花在東方文化里也有著非常美好的寓意:人們借助梅花來贊頌品格高尚的人——君子、愛人、朋友、自己,大道至簡,大音希聲,是一段非常具有文化自信的旋律。
《梅花三弄》的精妙之處在于變奏,“主旋律通過不同的變奏,描寫梅花靜與動的對比”,前半段曲調穩重流暢,后半段節奏急促激昂。今天的《梅花三弄》有不少樂器的版本,然而,人們聽到的是否真和桓伊當年為徽之吹奏的那段旋律一樣?音樂的傳承尤為困難,固然曲譜可以被記錄,流傳千古,但樂曲的表達相當依賴于細節。這種細節在于樂器的音色、節奏的微妙把控、演奏者的技巧,甚至氣息的輕重,任何一點有缺損,都無法講好旋律中的情感和故事。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與青年笛簫演奏家孟曉潔共同演繹新版《梅花三弄》
這也是古樂大量失傳的根源所在。眾多古樂器的音色已經難以復原,如果無損的原聲音質連聽都沒有聽到過,學習與傳承又從何談起?古樂文化的斷層是肉眼可見的,古籍中記載的樂譜大多缺損,人們對古樂的感知也在減弱。對年輕人來說,已經陌生的古樂究竟要如何傳承下去?這是歷史留給時代的詰問。
但始終有一批像華夏古樂團和孟曉潔這樣的傳承者在努力。
在復原古樂器的同時,華夏古樂團也一直在嘗試讓它們以過去的姿態重新發聲,這意味著樂團的演員不但要學習古樂器,還要兼學考古。二十多年來,對曲譜和演奏的復原已經得到了相當令人滿意的成果?!拔覀冴懤m復原了夏商周時期的禮樂文化,唐宋時期的雅樂文化,詩詞與音樂結合的詩樂文化,還有宋代的民間音樂文化。從靜到動,音樂得到了延伸和解讀?!?/p>
以文物為紐帶,以音樂為情懷,將相隔數千年的過去與現在相連?;蛟S人們不必擔心古樂被遺失在時代的洪流中,因為總有一些抱著理想主義的人,在努力填平文化的斷層。
來自八千年前的聲音
《梅花三弄》的新編和演繹,核心是不同古樂器在同一支樂曲中的配合與共鳴,這使得音色和音質的無損呈現尤為關鍵。
“《梅花三弄》的旋律一動一靜,像是骨笛與竹笛跨時空的對話,讓人有一種從古至今音樂氛圍的延續感?!卑压堑逊旁陂_頭引入,從音色上就給聽眾營造出聆聽歷史之聲的氛圍,“骨笛形態上更細,所以音高比竹笛高一個八度,聲音更輕靈,更悠遠,有遠古那種蒼涼、尖利的感覺?!?/p>
要演繹兩支笛的對話,更要表達整個古樂文化與現代人之間的對話,于是從文物復刻而來的不少古樂器都被納入其中。古琴和瑟最先加入和音,“要讓大家聽聽琴瑟和鳴的聲音,充分展示音色的包容性”。另外打擊樂器比如說鼓可以起到一些烘托氣氛的作用,而像方響這樣比較清脆的打擊樂器,又可以在前面鋪墊主旋律;同時吹管樂器聲也是有很多和聲可以去豐富內容,于是笙也加入了這支新曲。
“像編鐘的音色,它是青銅制的,金類的樂器聲音其實辨識度非常強,一敲帶來那種中國古代音樂金聲玉振的感覺,當然現在我們叫顆粒性比較強了,還原到一些雅樂場景里頭其實功能非常強大,這次一定要把編鐘編磬這種代表中國古代的符號性很強的聲音給它?!?/p>
華夏古樂團和孟曉潔在靈感上的碰撞和共振,正是來自對古樂器無損音質和音色細節的掌握。骨笛的古樸悠遠、竹笛的清新明亮、古琴的悠揚、編鐘編磬的金聲玉振、方響的清脆、鼓的活潑、笙的柔和,都被一一被收錄于這首新編的《梅花三弄》,再通過無損音質傳遞出來。而這些豐富而微妙的細節,通過無損音質完全傳遞,表達出《梅花三弄》多變的情緒。
“通過無損音質,來傳遞中華古樂古老而又深邃的細節?!泵蠒詽嵳f。無論站在創作者還是聽眾的角度,音律的細節都是古樂器的靈魂所在,而華為FreeBuds Pro 3正在幫助這些細節實現從樂器到聽眾之間的無損傳遞。這是華為今年推出的Pro系列新一代聲學旗艦產品,整合了傳輸、聲學、算法、調音四大領域聲學實力,能夠實現1.5Mbps的無損音頻傳輸,以更豐富的數據量帶來更有層次感的聆聽體驗。
華為FreeBuds Pro 3保留和傳遞的,是古樂器的“原聲”,也來自上古音樂的生命力,讓更多人能夠身臨其境地與歷史對話,感受來自八千年前的遙遠聲音。
這是華為用技術為藝術搭建起來的廣闊舞臺,更是現代科技與古老歷史共振出的回響。在這部穿越時空的史詩里,巍巍華夏自八千年前走來,現代文化沿歷史向前追尋——古與今,舊與新,塵封與無損,莊重與活力,在繞梁之聲中得到了奇妙的共鳴。歷史的傳承不應當只停留在文字記載里,華為音頻科技以無損音質復原了歷史的聲音,為今天的聽眾認識歷史打開了新的方式,也為古樂文化的繼承者帶來了新的靈感??萍紴檫@場跨越古今的對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傳遞到聽眾耳中的,也不僅僅是一首無損的樂曲,更是一段無損的中華文明。
當八千年前的聲音再次響起,古樂也得以重新萌發生機。那是傳統文化在當下這時代的新表達——古樂新鳴,歷史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