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成都國際攝影周《合成生態》展覽預告
隨著疫情的結束,全國各地不同形式的藝術展覽活動開始“噴涌而出”,層出不窮的藝術作品在展覽中紛紛亮相,這番熱鬧的景象是否一如既往的真實,還是大家在用一層輕薄如紙的面紗掩蓋事物本身?身為藝術創作者及策展人的他/她們,又是如何面對和看待這番景象的呢?我們一起往下看~
陳偉才:這幾年展覽關注的比較少,現在關注的比較多的是剛從院校畢業沒多久并且選擇做雕塑的青年人的作品。不是說自己不想去看,而是期待變少了。重復的藝術家和重復的參展作品,這是我所觀察到的,所以自然就沒什么期待了。藝術本身是一種態度,但現在很多人都沒什么態度可言。
陳偉才《漂泊公園:暫時的水,臨時的浮萍》
另一個我看到的現象是,由于這幾年疫情的關系,大家都處于一個脫離“現場”的狀態。只能各自在工作室“閉門造車”,我覺得這也沒關系。但有的藝術家不僅脫離了“現場”,還脫離掉了“自我”,就像歡姐之前定的一個主題:打動。打動誰呢?連自己都打動不了。但這種作品可能也是在滿足某種需要,總而言之情況很復雜,沒辦法描述得很具體。
陳偉才《漂泊公園:暫時的水,臨時的浮萍》
趙歡:我很同意陳偉才老師所說的,原本想著在疫情期間,大家都處于“閉門造車”、思考創作的狀態,展覽現場應該會呈現出比較有沖擊力,感染力的作品,可很多作品呈現出來一種很游離的狀態,就好像跟整個世間無關一樣,甚至跟藝術家本身也無關,缺少那種有溫度或可以讓人意猶未盡的展覽,常感概現實比藝術要生猛太多。
C.sth《撰》2023
文豪:今天的語境下,我覺得“閉門造車”要比“抱團取暖”好的多,至少在藝術的態度上更獨立,更有立場。身邊有一些朋友在工作室做著自己的事,創作狀態很好,展覽的機會很少,看似在閉門造車,脫離了展覽現場,其實藝術生產的的過程就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他首先面對的是自己。
今天有很多的“在場”或者說“現場”,我覺得那個更像表演,面對大眾的一場秀,真正的在場其實很少,“閉門造車”的那個現場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在場呢?今天有很多的“抱團取暖”,你看不出來他們在做什么,沒有學術,也沒有態度,也不涉及問題,仔細看,更多的是一種資源壟斷,不斷的重復,不斷的壟斷,真正思考藝術,真誠的在做藝術的人是沒有出口的。
《2023泡沫系列》文豪 泡沫 2023
C.sth何琳琳:從我個人的經歷和感受來說,疫情結束后今年的展覽活動很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看得“快”了,不像以前我在現場空間里可以待很久。目前為止看的展覽,以及了解到的相關資訊,現在能想起來的只有兩件作品很打動我,與自己的境遇心境契合,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其中一件就是陳偉才老師的裝置作品《浮萍》,我當時在現場和陳老師交流,了解到他做的作品使用的容器是跟在藝術空間所在的整棟樓里的人征集借來的,想問下展覽結束后都還回去了嗎?
陳偉才:有一些還回去了,有一些都找不到了,所以還一直保留著,這個點也讓我感觸很深,當時那個展覽的展出時間只有兩個月不到,但沒想到人員的流動性這么大,這就剛好貼合我當時展出的作品《浮萍》所表達的內容,每個人都像浮萍一樣,一直在不停地漂浮游走。這個“借東西”的過程回想起來還是很有意思,在之后的作品中我可能會從其他的角度和維度繼續去延續和嘗試。
C.sth王鷺:我本是學設計出身,但看展覽看了很多年,之前我還經常去看展覽,今年都不怎么去了,因為看到最后越來越失望…看到之前喜歡的藝術家們從國內百花齊放的藝術環境中脫穎而出,再到走向更大的舞臺釋放自己的光芒,然后再到今天的社會環境之下,大家對于創作開始有了取舍,或是走到了其他的分支上去…好的作品當然也有,只是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鉆頭覓縫”地尋找了,可能三到五個月里才遇得到幾幅好的作品。我們今天獲取信息、資訊的工具太發達了,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是完全借助AI這樣的工具去創作,作品從表面上看或許很抓眼球,但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在他/她的作品里,感受不到溫度的存在,始終缺少了一份感動,更不要說去打動觀看作品的人了。
C .sth 張云綺:我現在跟朋友聊天經常會說“誠懇”這兩個字,就是感覺現在誠懇的東西越來越少,之前跟朋友去看一個展覽,看了十五分鐘就出來了,朋友問我是不是不該叫我來看展覽,我自己的感覺就是沒看到打動我的有那份“誠懇”的態度在的作品,很多作品一看造價就很昂貴,介紹也是長篇大論,但也只僅限于此,感受不到別的東西。
C.sth 《兩個洗手臺》新物種展覽現場 2021
但是也不能完全責怪于藝術家,有些受到環境影響,可能每天在這個環境下接收到的信息太龐雜了,有很多好與不好的東西都吸收進去了,比如別的藝術家的風格、表現手法,在不知不覺中就好像刻在自己的DNA里了,自己做出來的作品里總有別人的影子。
C.sth趙歡:大家說到觀展的感受,這一年我自己感覺是現在很多展覽和藝術家,都在借用現在的流量平臺去推銷自己,用頻繁曝光,獲得更多的關注,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不了解藝術的觀眾,很多人現在都以流量的大小來評判一個展覽和藝術家的質量了,流量大的就是好的,流量小的就幾乎不去關注,藝術本身已經不重要了,很多沒有流量支持的好的展覽和藝術家,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慢慢被掩蓋下去了。
C.sth王鷺:剛才聽幾位老師在講的時候我也有同樣的感受,就是為什么我們第一次看很多作品的時候,總感覺之前看到過,在短視頻軟件上刷到過,現在很多自媒體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一個藝術家長達幾年的創作經歷和做出來的作品講完,雖然短視頻內容對我們來說并不是完全都是不好的,但在這個方面確實有反作用力的存在,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更需要具有在地性、更遵從內心的、嶄新的展覽形式和作品產出,以此去突破這樣的現狀。
C.sth 《兩個洗手臺》新物種展覽現場 2021
說到AI,我其實一點也不排斥,因為它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讓人類真的向前跨了一大步,所以我們不要去排斥它,應該學會更好地去利用它,去思考如何讓它更好地為我們服務,借由AI這個工具探索和創作出新的展覽形式和作品。
趙歡:我們要做怎樣的展覽?其實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這次成都國際攝影周上我策劃的展覽:《合成生態》時,最初也是有擔心的,不想做成形式大于本體的展覽。之前跟幾位藝術家也一起探討過類似的問題,其實大家也很謹慎,擔心也成了別人眼中的拼湊性展覽,后兒想想,視覺藝術本來就應該有各自獨立生態的存在,也不必那么的精致,可以有的拙,也有一種態度。只能希望通過多元、獨立、真誠的作品,讓觀者能夠帶著探討走進來。
網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在看到更寬廣的世界的同時,Ai在大數據的信息收集下,為我們營造出了許多平滑世界的美麗的假象。一個人,一幅作品,一件事…那些原本的真實,在精美的包裝、私欲的操控之下,一層一層地被掩蓋起來。從藝術領域受到的影響來看,更重要的其實是從中窺見了如今這個世界對于真實的渴望,每個人看似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生活,但內觀自己的內心時,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了美好與愛呢?撕開那些沒用的包裝紙,卸掉自己的分別心,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看見真實,去看見純凈的美好與愛時,你收獲到的遠遠不止如此…
第二屆成都國際攝影周
2023.12.31 — 2024.03.15
展覽地點:成都市美術館B館:B7、B8
策展人 :
趙秀文 趙歡 郭際
學術主持 :
許晟
參展藝術家 :
Anarkhos(朱明、楊又銘、陳珂)、C.sth藝術組(趙歡、王鷺、張云綺、何琳琳)、陳塵、陳春林、陳偉才、陳獻輝、崔善生、戴勁、董林、馮飛飛、郭海寧、何海洋、賀鵬、洪橋堃、胡瑞&李旻玥,卡布、黎光波、李雪群、劉珂&晃晃、駱丹、彭薇、秦晴、唐了、王雪翰、文豪、謝晚詞、尹相啟、尹韻雅、袁野&張藝馨、張益寧、周雯靜、周頤、翟羽佳、朱京英 參觀預約:請于12月31日起在“成都市美術館 ”公眾號預約“第二屆成都國際攝影周”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