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歷史的對話——《梅花三弄》煥發無損新聲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傳承與發揚始終是留給當代的命題。不同于工藝或文物,音樂因其無形而難以保存,流傳至今的古曲屈指可數,古樂器的學習和演奏更是困難重重。但仍有不少人對文化秉持敬畏之心,愿為歷史留音。
近日,南方周末聯合華為推出《古樂新聲》視頻,青年笛簫演奏家孟曉潔攜手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對古曲《梅花三弄》進行演繹新編,以無損音質再現歷史之聲。
在這場古樂的新生之旅中,孟曉潔探訪了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賈湖骨笛。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樂器實物,距今已有八千余年歷史,被視為“中國音樂史標志性的開端”。
古樂新聲,以骨笛的復原作為起點,但僅有一支骨笛還遠遠不夠。樂曲的表達相當依賴于細節:樂器的音色、節奏的把控、演奏者的技巧,甚至氣息的輕重,任何一點有缺損,都沒法講好旋律中的情感和故事。賈湖骨笛的吹法更與今天的笛簫不同,需要“斜吹”,使音色圓潤飽滿并帶有厚重的原始感。
中華古樂的細節古老而深邃,無損音質能完全傳遞其中的細微變化。在這次古樂探訪中,孟曉潔聽到了“復刻版”賈湖骨笛和河南博物館館藏的諸多古樂器的無損音色。豐富的音響層次,令她對《梅花三弄》的新編演繹有了不少思路。
之所以選擇《梅花三弄》,一方面因為這支曲子的旋律契合骨笛音色,另一方面也因為梅花在傳統文化里象征文人的高潔品格,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在中國人當中具有強烈的精神共鳴,是一段具有文化自信的旋律?!睹坊ㄈ返木钪幵谟谧冏?,通過主旋律的三重演繹,曲調從穩重流暢到急促激昂,蘊含著豐富多變的情緒。而這種情緒的層層遞進,更能夠呈現出古樂對細節的細膩處理。
新編《梅花三弄》的核心,是不同古樂器在同一支樂曲中的配合與共鳴,這使得音色和音質的呈現尤為關鍵?!睹坊ㄈ返男梢粍右混o,正如同骨笛與竹笛的跨時空對話,骨笛的音色蒼涼悠遠,竹笛的音色清脆靈動。新編版本把骨笛放在開頭作引子,營造出一種從古至今音樂氛圍的延續感。
除了骨笛,還有多種古樂器同樣被加入和音,為樂曲提供層次豐富的表達氛圍。古琴和瑟為樂曲帶來了“琴瑟和鳴”的包容性;清脆的打擊樂器“方響”用在前部鋪墊主旋律,而鼓用于調節氣氛;笙作為吹管樂器的典型為新曲帶來了和聲;人們在博物館中常常見到的編鐘,代表中國古代音樂的“金聲玉振”,是雅樂場景中功能非常強大的樂器,出現在《梅花三弄》中,無疑帶來了強烈的歷史文化符號感。
骨笛古樸悠遠,竹笛清新明亮,古琴悠揚,方響清脆,鼓活潑,笙柔和……華夏古樂團和孟曉潔在靈感上的碰撞和共振,來自對古樂器音質和音色細節的掌握。經過無損音質,《梅花三弄》多變的情緒在古樂器的“原聲”演繹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這一新編版本的《梅花三弄》和五款古樂器無損版也已經上線華為音樂App,進一步實現了從樂器到聽眾的無損傳遞。
八千年的骨笛再度鳴響,經典樂曲重發新聲,每一個普通人都能聆聽到千年前的無損古音,身臨其境地與歷史對話,這得益于技術進步帶來的廣闊空間。
華為音頻科技為藝術搭建了平臺,讓現代科技與厚重歷史碰撞出火花,于是文化的傳承便從博物館中邁出一步,來到了每個人的耳邊。無損音質不僅為聽眾拉近了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也為古樂文化的繼承者帶來了新的靈感??萍紴檫@場跨越古今的對話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是對中華古樂的延續,更是對中華文明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