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轉型金融潛力,推動棕色產業向綠

轉型金融仍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對稱、市場不信任等諸多挑戰。隨著重工業轉型窗口期的迫近,亟需政策制定者、產業鏈上下游、金融機構等多方協同發力,共同助推科學、可信的重工業轉型。

雙碳戰略走向縱深,綠色產業風頭正勁,但重排放、高污染的棕色產業如何轉型卻面臨較大阻礙。從溫室氣體排放體量上,傳統的重排行業是減排的主戰場。根據統計局數據測算,中國工業部門約占全國能源總消費量的66%,占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40%;若含間接排放,則占到全國總碳排放量64%左右。傳統的化石燃料發電、水泥、鋼鐵、航空等行業亟需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轉型,才有可能避免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后果,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為高碳排經濟主體與活動提供向低碳轉型資金支持的金融服務被稱為轉型金融。在中國,轉型金融尚處在發育與摸索階段。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研究制定鋼鐵、建材、農業、電力等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截至2022年末,中國境內市場各類貼標轉型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合計1172.2億元,市場規模較小。

如何理解轉型金融當前面臨的困難,盡快釋放金融服務推動重工業轉型的巨大潛力?南方周末南邀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中國區負責人謝文泓先生進行深度解讀。CBI自2010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倡導大規模投資,以支持全球低碳和氣候適應性的經濟轉型。

謝文泓認為,雖然目前轉型金融在支持政策、統一標準、投資者信任與溝通等方面存在較大挑戰,但中國仍然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礎與實踐條件。綠色低碳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周年之后的又一個重大轉型機遇,面對重工業狹窄的轉型窗口期,期待在統一標準的支持下,企業與金融機構、產業鏈上下游有更多協同,共同推動實現科學、可信的轉型。 

圖: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中國區負責人謝文泓

低碳轉型,困難重重

南方周末:轉型金融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目前從認知和實踐上發展到什么程度? 

謝文泓:在2018-2019年,轉型金融還處于探討階段。雖然綠色金融市場已發展較為成熟,但對于鋼鐵、水泥、化石能源等高排放行業,到底是應該放任不管、令其更早退役,還是應該以融資推動它們快速有序轉型,業內還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大部分人意識到,推動這些高排放企業在工藝上、在商業模式上轉型相對更為困難,也需要大量資金,但多數投資者對于轉型投資的信心尚且不足,對于參與轉型融資的風險預期較高。

然而,從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比上來說,推動棕色產業的有序轉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相關標準、規則的制定陸續出臺,各方關于轉型金融的共識正在逐漸形成。自2020年以來,轉型金融的概念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可持續金融投資者和從業人員已經采取行動推動低碳轉型。眾多市場監管機構和參與者從轉型金融的定義、框架、分類方案、評判原則、披露要求、行業標準等多個角度和層面提出了各自的方案,轉型金融的框架、標準和產品標識作為投資者識別適宜投資活動的工具越來越受到關注。

全球的主要經濟體紛紛對轉型金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或出臺了指導意見。歐盟在現有的可持續金融框架基礎上拓展轉型金融,國際可持續金融平臺(IPSF)和二十國集團可持續金融工作組(G20 SFSG)對制定轉型金融框架和分類標準也進行了相關探討。2023年12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式發布《新加坡-亞洲可持續金融分類法》,這是全球首個全面定義轉型活動的金融標準,它采用“交通燈”概念,將經濟活動分類為綠色、轉型和不合格,以界定綠色和轉型經濟及機遇。

在實踐上,轉型金融目前主要在債務市場運用較多,主要包括可持續掛鉤債券(SLB)和轉型債券兩種類型。根據CBI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全球SLB和轉型債券發行量已達2017億美元,市場規模成長較快。

但另一方面,與市場上越來越常見的“漂綠”質疑類似,在轉型金融領域也存在對“粉飾轉型”的擔憂。如何確保轉型金融的可信度,在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之間平衡其差異性,還是一個亟待深入探討和建立共識的議題。

南方周末:中國的轉型金融目前處于什么發展階段?

謝文泓:中國的轉型金融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 但受到很高的關注。據估算,在中國“30·60”氣候目標的背景下,中國實現能源、工業、建筑及交通等各領域的低碳轉型需要百萬億級別的資金支持。轉型金融需求較大,轉型窗口很窄,有效的轉型市場的建立較為緊迫。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研究制定鋼鐵、建材、農業、電力等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同時鼓勵地方層面,特別是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關注制定與地方產業需求實際相符合的轉型金融支持活動目錄,并基于目錄設置轉型項目庫與企業主體清單。

債券市場上,交易商協會分別于2021年和2022年試點推出了可持續掛鉤債券和轉型債券業務。截至2022年末,中國境內市場各類貼標轉型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合計1172.2億元。此外,信貸市場是重工業行業獲得轉型融資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商業銀行就如何去識別、界定一個明確的轉型項目缺乏共同語言,相關管理機制、操作指引有待進一步完善。

南方周末:與歐美相比,中國的重工業轉型有哪些特點?

謝文泓:與歐美的產業機構相比,我國的重工業、電力等難以減排的行業占經濟比重大,隨著雙碳目標時間表的逼近,我國將會面臨比歐美國家更加艱巨的減排任務,其主要難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業體量較大。鋼鐵、水泥、電解鋁的生產和消費均占到全球50%以上,主要基礎化工產品的產量和消費量也位居全球首位,這些產業難以減排,具有重資產、高能耗的特征,轉型任務艱巨。

第二,能源結構決定了轉型阻力大?;谖覈案幻?、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目前重工業生產依賴以煤為代表的化石原料。重工業需要從技術、工藝、設施設備等方面進行顛覆式創新,面臨高昂的成本壓力和資金需求。

第三,資產擱淺風險高。工業資產一般有較長的使用壽命,通常在30到40年左右。在快速轉型的要求下,提前淘汰現有產能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成本,對企業財務和金融機構收益帶來負面壓力。

最后,低碳轉型的窗口期十分緊迫。以鋼鐵行業為例,在2030年之前,全球范圍內許多高爐將到達退役年齡,鋼鐵企業將需進行新一輪的投資,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鋼鐵生產國家再融資占比在80%以上,如何在這個時間窗口內,通過轉型金融機制推動市場資金支持鋼鐵企業資本支出轉向低碳的產能,避免“碳鎖定”(即被投資的基礎設施將在其全生命周期都排放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最近很多金融機構關注工業行業轉型融資的一個大背景。

轉型金融,負重前行

南方周末:目前,中國高碳排行業在轉型中面臨的融資困難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謝文泓:首先,政策層面針對部分“兩高一?!保锤呶廴?、高耗能、產能過剩)行業開展低碳轉型活動的融資還缺乏更明確的協調,可能造成銀行在對相關行業企業發放貸款時相對保守。

第二,中小企業轉型融資難。融資渠道和資金成本是當前中小企業轉型面臨的一大難題。在轉型金融融資成本較高的情況下,企業轉型的動力不足。此外,目前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項目主體以行業頭部企業為主,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一般評級較低,綠色項目難以獲得相關融資。

第三,對減碳新技術的投資不足。重工業轉型單純依靠現有成熟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其深度減排需要依靠更多顛覆性的技術,但相關新型技術路線普遍與現有技術路線區別較大,具有研發成本高、前期投資需求大、技術不確定性強、投資回報期長的特點。

南方周末:金融機構在提供轉型金融產品服務中面臨哪些困難? 

謝文泓:我們接觸到的許多機構投資者都很有興趣參與轉型投資,但是往往不清楚什么樣的項目和企業是可信的,最后因為風險過高,只好放棄。這其中,存在著幾重困難。

第一,金融機構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有效識別一個明確的轉型項目。國內轉型金融的標準正在制定中,相關目錄還沒出臺,導致國內金融機構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指引,同時對國外投資者帶來阻力。因此,目前市場亟須一套基于氣候科學的可信標準,以就如何開展可信的轉型金融活動形成共識。

第二,債券是目前最為常用的轉型金融工具,但過高的債務也會給企業和地方政府帶來壓力。針對傳統行業和尚處于較早期的顛覆性減碳技術,需要進一步發展股權類、保險類工具,幫助融資企業降低杠桿率、規避轉型所帶來的風險。但在資管機構與相關企業進行對接之間還存在較大的鴻溝。2023年成立的中國氣候聯合參與平臺(CCEI)就是一個促進轉型金融投資者參與和溝通的平臺。此外,也很期待行業與金融主管部門有更多政策層面的協同來共同支持可信的轉型活動。

第三,在技術層面,如何將金融產品服務適配到轉型行業的減排也較為困難。目前,國內的銀行已普遍開展氣候風險的壓力測試,但如何進一步將壓力測試結果反饋的氣候相關財務風險與轉型金融市場、碳市場的機遇進行匹配和銜接,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

南方周末:中國在推動轉型金融上有哪些優勢,國際上有哪些經驗值得參考?

謝文泓:首先,中國的轉型金融在政策制定上,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考國際標準,例如《G20轉型金融框架》、中歐《共同分類目錄》等,注重對全球優秀實踐的學習和國際化對接。

其次,我們有較好的政策基礎,雙碳的“1+N”政策體系明確提出工業是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之后,政府又相繼發布《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文件,對工業行業低碳發展提供了進一步指引。

此外,中國的一大優勢就是非常注重試點示范項目的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創辦為綠色及轉型金融的服務提供了一個實驗室。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已率先出臺了《湖州市轉型金融支持目錄(2022年版)》,該目錄覆蓋紡織、造紙等九個高碳排放行業,明確了具體的技術標準、路徑和指標。蘭州、重慶等多地也在探索、落地地方轉型投融資標準,試驗結果也會為央行提供反饋,促進優秀轉型金融案例在全國的推廣。

在國際上,一個逐漸明確的共識是:與綠色金融標準相比,轉型金融標準除了識別特定經濟活動,還要適用于企業實體及其他主體,助力企業制定其轉型路徑和戰略。例如,CBI在去年將非金融機構實體與可持續掛鉤產品納入氣候債券認證計劃。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的轉型手冊也強調企業主體層面轉型計劃。此外,國際市場標準機構在原則層面也做出了一些要求。例如CBI提出不接受碳抵消作為轉型活動的原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業通過碳抵消這樣“簡單”的減碳途徑“粉飾轉型”,一些國際機構特別強調了對“公正轉型”原則的要求。

共建生態,共促可信

南方周末:近期,CBI與落基山研究所共同發布了《金融驅動重工業行業低碳轉型》報告,就重工業轉型進行了深入分析。轉型金融生態中的不同相關方可以怎樣更好地促進轉型金融在中國的發展?

謝文泓:從自身而言,CBI的工作重點是圍繞標準制定、市場跟蹤、支持交易、政策建議等幾個方面推動轉型金融的發展。目前,各方面的工作都已搭建起基本框架,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更多轉型金融實踐的開展,促進標準的落地以及有效性的評估。

對于企業來說,投資者還需要更多的信息披露。隨著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在氣候披露方面標準的統一趨勢,期待更多企業遵循統一的信息披露框架進行可比的信息披露,特別是未來ISSB也會有更多細分行業的披露標準出臺,也將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參考信息。在企業信息披露與投資評估的銜接上,CBI也會積極促進相關溝通與研究。

從政策制定上,我期待建立與頂層設計和各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路線圖相一致的轉型金融標準,以促進轉進金融服務供給,同時這也是進一步深化、完善可持續金融體系的重要舉措。然而,轉型金融只是推動降低行業綠色溢價的眾多“拐棍”之一,有效的低碳轉型需要多方的支持和行業上中下游的協作。

南方周末:對于中國轉型金融的未來發展,你有哪些期待和建議?

謝文泓:中國作為全球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也是全球綠色金融實踐和氣候行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中國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色轉型同樣將為中國帶來巨大的歷史機遇,而一個有足夠雄心、靈活且可信的轉型金融市場預計將成為中國碳中和行動最關鍵的驅動力之一。

可信度是確保轉型金融市場獲得成功的關鍵。全球投資者已經明確表達了對轉型金融產品的要求,即轉型活動必須表現出足夠的雄心,以避免“漂綠”。為確??尚诺牡吞嫁D型,轉型金融相關政策框架和標準應以氣候科學為基礎,并設立具體的績效指標、披露和工具,以支持轉型目標設定和跟蹤轉型活動的進展。企業應通過設立科學的減排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計劃、選取合理的關鍵績效指標以及構建有力的內部監督與外部認證機制,以促進資金流向傳統行業中那些能夠實現有效去碳化的資產、項目和實體。

當前,我們面臨的緊急任務就是如何在非常狹窄的轉型窗口期內實現高質量且可信的轉型,這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果都是一個關鍵課題。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巨大機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