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里是社會主義,門外是農奴制”——一個攝影記者五十年前的西藏記憶
從北影畢業后,他被選派到西藏去工作。在那里,陳宗烈積極表現,入了黨。跟他同去西藏的還有郭超人,后來當了新華社社長。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黃家楊 朱曉佳
24歲的陳宗烈進入西藏時,原本是想好好干一番事業。那時是1956年。他響應支援西藏的號召,加入萬人大軍,從北京千里迢迢到了拉薩。他是去《西藏日報》擔任攝影記者。
結果到拉薩一個月后,由于民主改革條件實際并未成熟,政策又收縮。不到半年時間,同去的人基本又撤回內地。陳宗烈留在了拉薩。
陳宗烈家庭成分是官僚地主。他父親曾是國民黨的上校,在前線抗戰八年,因不甘同流合污,一直兩手空空,還養著四個孩子。他買不起全家六口人的飛機票,也看不慣國民黨,就沒有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留在了大陸。
1951年“鎮壓反革命”,陳宗烈的父親被判到青海勞改十年,1959年國慶十周年時被特赦,回到江蘇老家不久后就病死了。
陳宗烈也一直受到牽連,在江蘇老家,入團、入黨、參加抗美援朝,都沒有他的份兒。幸好他有個姑媽在北京,在抗戰時期擔任過李立三的秘書,解放后本來讓她去政務院工作,她不愿意去,和她丈夫張仃一起當了老師。張仃當時在中央美院當教授。
陳宗烈到北京投奔了姑媽。他報名參加北京電影制片廠的招工考試,很快被錄取去搞攝影,還給吳印咸當過攝影助理。后來被廠里保送到北京電影學院,學了兩年新聞紀錄攝影。
從北影畢業后,他被選派到西藏去工作。在那里,陳宗烈積極表現,入了黨。跟他同去西藏的還有郭超人,后來當了新華社社長。
1960年陳宗烈還評上了全國勞模。臨去北京參加勞模大會前,報社政治部主任找他談話,讓他填報成分時不要再寫“官僚地主”,而要寫“舊軍官”。
“文革”中,陳宗烈被發配到當地農場勞動,直到林彪出事,才獲平反。1981年從拉薩調回北京,在《北京周報》工作。
在西藏25年間,陳宗烈歷經西藏民主改革前、平叛、民主改革、“文革”、平反這幾個重要歷史時期。尤其是在民主改革前,陳宗烈拍攝了大量的圖片。達賴、法王、貴族、領主、牧民、農奴、乞丐,因為各種機緣,都成為陳宗烈的拍攝對象。
下鄉宣傳“六年不改”
那時不叫援藏,叫調干。不像現在援藏很光榮,三年五年就把你換回來,沒有這個事。我們是連戶口、工作關系都遷過去了,只能到這里待著,回不來。我那會也年輕,響應號召,就高高興興地去了。
跟我們同路的各行各業都有,有的是剛從學校畢業要分配的學生,有些是機關干部。當時支援西藏改革,一個是給錢,一個是給人。給錢倒沒有問題,財政部出。我們進藏時,人民幣還不流通,只認袁世凱頭像的大洋,因為這個銀元質量好。為了支援西藏,就把內地二十幾個省的銀元全部調空了。
那時整個拉薩也只有三萬人,最先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乞丐,乞丐占了4000人。只要一上街,后面就跟著一幫小孩,纏著你要東西。拉薩也有一些樓房建筑,但其他地方很多都是破爛帳篷,住著從各地逃亡到拉薩的貧苦農民。
我們去的時候還不會藏語。所以一進藏,當時有一個規定,就是必須要學藏語。到了拉薩,不到一個星期,我就馬上參加單位組織的藏語學習班。早晚都上課,大概是學了兩個月。我當時很努力,學得還不錯,基本日常用語都解決了。藏語很復雜,還分貴族說的話和普通藏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