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楊樂:“恰好被選上”的數學明星
名字登上《人民日報》頭版的第二年,1977年6月,楊樂和張廣厚受邀到瑞士蘇黎世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楊樂將邀請信交給中科院,中科院外事局起草報告遞交給時任中科院院長方毅。沒想到,這份報告竟然驚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
楊樂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中科院晨興數學中心上,這是他與丘成桐在1996年創建的科研中心。丘成桐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樂是副主任。經歷過閉塞的年代,楊樂深知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晨興數學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起了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任。
責任編輯:錢煒
2023年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京逝世,享年83歲。 人民視覺/供圖
1981年,中科院召開學部委員大會,時任中科院黨組副書記胡克實向鄧小平匯報。鄧小平特別問道:“有50歲以下的沒有?有40歲以下的沒有?”胡克實說,最年輕的是楊樂,41歲。
從1977年名字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大標題上、一夜間成為全民偶像,到成為最年輕的院士,楊樂的人生大幕才真正拉開。在之后四十余年的歲月中,楊樂完成了從“數學明星”到管理者的轉變,成為中國數學界的掌舵者之一。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表示,如果選擇仕途,楊樂也完全有機會,“但他不求名利,覺得中國的數學前途比什么都重要。他的無私讓人佩服,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丘成桐說:“‘國士無雙’這4個字,他當得起!”
2023年10月22日,楊樂在京逝世,享年83歲。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在訃告中這樣寫到,“楊樂是中國數學界的一個領袖,是一個時代的楷模?!?/p>
“沒有任何學位”,做出“國際一流水平”
楊樂從上初中時就喜歡數學。高中時,恰逢國家“一五”計劃開始實施,為響應“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的號召,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學習工科,“清華大學的電機系是大家公認最理想的科系和專業”。
這讓楊樂覺得矛盾,但他覺得自己還是“對數學比較愛好、更有興趣”。1956年,楊樂考入北大數學力學系;6年后,他與同學張廣厚考上了中科院數學所熊慶來的研究生。熊慶來是中國數學界元老級人物,數學家陳省身、華羅庚,物理學家錢三強等都是他的學生。
在數學所讀研時,楊樂展露出學術上的天分。大學時,楊樂的研究方向是函數論中偏重于廣義解析函數;進入數學所后,楊樂名義上是函數論專業,具體方向確定為函數值分布理論。按照數學所的培養模式,研究生等同于初級研究人員,可以一邊學習,一邊開展學術研究。進入數學所兩年后,1964年起,楊樂開始發表文章。
“當時,國內學術界與國際上幾乎沒有任何交流,我們并沒有注意到國際上的最新進展?!睏顦氛f,在熊老的指引下,他們通過對法國經典理論的深入鉆研,迅速接近研究工作的前沿,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65年1月,楊樂和張廣厚用法文完成了論文《解析函數族在具有重值時正規定則的研究I:一個新定則與應用》;同年9月,《中國科學》發表了該論文。
倘若要追溯楊樂的學術之路,他和張廣厚合著的這篇論文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自此,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始在國際上得到認可。
楊樂回憶,文章發表后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所有的學術活動都停頓了。直到1971年,中科院的政策松動,他們才有機會去查閱文獻。
在圖書館,楊樂和張廣厚發現,1969年,一名美國學者在博士論文中引用了前述倆人合著的文章與楊樂196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該學者的論文發在了非常有名的國際數學期刊上。
這位美國學者在論文中指出,楊樂和張廣厚的研究“解決了英國數學家瓦特·海曼(Walter Hayman)1964年在倫敦國際函數論會議上提出而未解決的一個問題”。但因為缺乏學術交流,倆人當時甚至不知道瓦特·海曼提出的問題是什么。
1965年夏天,熊慶來覺得學生們已經完成了學業,并做了比較好的研究工作,可以提前畢業。為此,他向數學所寫了一個正式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