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位院士,在2023年離開
2023年共有55位兩院院士逝世,年齡最大的103歲,最小的79歲。他們當中有北京火車站的設計者,有打破國外對甘藍種業壟斷的蔬菜育種專家,有血管外科的奠基人……南方周末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了他們的生平,用三兩行字濃縮他們一生。
責任編輯:錢昊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古德生創立了振動出礦理論,他因病于2023年11月26日在長沙逝世,享年87歲。人民視覺/供圖
回望2023年的中國科學界,又一批國之脊梁離我們而去。
新年第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煤礦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范維唐是逝世;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楊樂逝世;12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土壤動物學奠基人尹文英逝世。
這一年,共有55位兩院院士逝世,年齡最大的103歲,最小的79歲。他們當中有北京火車站的設計者,有打破國外對甘藍種業壟斷的蔬菜育種專家,有血管外科的奠基人……
或許,公眾對有些逝者的名字會感到陌生,但他們的創造和發現,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眾的生活,甚至是這個世界前進的步伐。
南方周末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了他們的生平,用三兩行字濃縮他們一生。
是梳理,也是追憶。
范維唐是中國煤礦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1. 范維唐(1935.7.18-2023.1.1)
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市,湖北鄂城人。1956年9月參加工作,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畢業于原蘇聯莫斯科礦業學院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礦山壓力及開采機械化專家,主要從事研究及主持綜合機械化技術攻關。
范維唐是中國煤礦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他主持組建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采煤機械化研究試驗基地;提出的“炮采三項新技術”“菱形網技術”“三小光爆錨噴技術”等適用性強的推廣應用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因病于2023年1月1日14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2. 趙其國(1930.2.25-2023.1.3)
1930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武漢。本科畢業于華中農學院,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長期從事土壤資源調查、土壤圈物質循環、土壤生態環境等研究,參加了我國南方橡膠宜林地和黑龍江荒地資源考察,參與組織開展了黃淮海平原豫北地區中低產田綜合治理,全面系統研究了我國紅壤的形成及其退化機理與調控,率先從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將土壤學研究引向深入,著力推動了生態高值農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為促進土壤學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中國科學院竺可禎獎、日經亞洲獎等,1986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因病于2023年1月3日14時1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
3. 徐銤(1937.4.7-2023.1.4)
1937年4月出生于江蘇揚州,196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創新爭先先進個人、中國快堆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快堆技術專家,主要從事快堆總體設計、快堆發展戰略和關鍵技術選擇的研究。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7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4. 武勝(1934.9.23-2023.1.4)
1934年9月23日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53年入黨,1960年畢業于莫斯科有色金屬學院,獲冶金工程師資格,同年6月回國參加兩彈研制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材料與工藝專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研究核材料與工藝,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9歲。
5. 葛修潤(1934.7.12-2023.1.4)
1934年7月出生于上海。1959年畢業于原蘇聯敖德薩建筑工程學院。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巖石力學與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巖體工程問題和數值分析方法、測試技術及巖體基本力學性質等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邊坡穩定性的矢量和分析方法,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巖石力學多功能試驗機 RMT、實時CT掃描加載設備、數字式全景鉆孔攝像系統、三維地應力機器人等具有開拓性的巖石力學裝備。
我國著名的巖質邊坡工程學科帶頭人,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水布埡水電站、小灣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和深圳地鐵建設作出貢獻。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20時47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陸熙炎發展了鈀催化有機合成新反應。
6. 陸熙炎(1928.8.29-2023.1.4)
1928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蘇蘇州,畢業于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化學反應及合成方法學方面的研究。
上世紀五十年代從事鏈霉素的研究,在國內首先從發酵液分離純化制得鏈霉素鹽酸鹽氯化鈣復鹽結晶。六十年代初參加了牛胰島素A鏈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后從事萃取劑 P-204工業合成方法的研究。七十年代末,開始研究金屬有機化學,在金屬有機基元反應的基礎上,發展了鈀催化有機合成新反應。九十年代,發現了命名為陸氏反應的叔膦催化的[3+2]環化反應,被多次用于復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20時5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7. 楊福愉(1927.10.30-2023.1.5)
1927年10月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寧波鎮海。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學系,之后到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工作。留學蘇聯,獲哲學副博士學位?;貒笠恢痹谥袊茖W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研究員。從事線粒體膜的結構與功能研究,推動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建和發展,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科研論文兩百余篇,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獎等。
因病于2023年1月5日20時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8. 張金麟(1936.10.16-2023.1.9)
193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系渦輪機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先后在海軍造船技術研究室、第七研究院715研究所、第七研究院719研究所等單位工作,歷任七一九研究所副總工、副所長、所長,曾任某工程總設計師等重要職務,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船用核動力專家,主要從事核潛艇研究和核潛艇總體和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造船人的杰出代表。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07年國家重大貢獻獎和金質獎章,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榮譽,入選中央直接掌握聯系的高級專家,指導培養了一大批核潛艇研制領軍人才。
因病于2023年1月9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7歲。
9. 茆智(1932.9.20-2023.1.13)
1932年9月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53年畢業于華東水利學院(河海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農田水利專家,主要從事節水灌溉、農田水資源高效利用與農田面源水污染防治研究,提出了先進、實用的需水量和灌溉實時預報理論方法和水稻節水高產的灌溉模式,首創性提出了水分生產函數時空變化規律和作物受旱復水后生長產生“反彈”的理論及其指導節水灌溉的方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持完成8項國內外重要節水灌溉項目,成果已累計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經濟效益4億多元,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榮獲省部一、二等獎7項,2000年作為全球唯一獲獎人榮獲“國際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革新突出貢獻獎”。
因病于2023年1月13日7時30分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
錢逸泰是中國納米材料化學研究領域開拓者。
10. 錢逸泰(1941.1.3-2023.1.14)
1941年1月3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6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此后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1999-2004年任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教育家,是中國納米材料化學研究領域開拓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主要從事鐵系催化劑的費-托過程和氧化物薄膜制備研究;九十年代曾從事熱分析研究;此后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化學制備和超導材料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發展了溶劑熱合成納米材料技術。
因病于2023年1月14日11時50分在合肥逝世,享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