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不易患癌的秘密
大象的抑癌基因能有效降低大體型長鼻目動物的癌癥患病率,使得大象既能長成龐然大物,又能健康長壽,這或許能為人類癌癥預防和治療提供有益的借鑒。
責任編輯:朱力遠
癌癥是哺乳動物生命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健康威脅之一。據法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21年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癌癥新增病例接近2000萬,癌癥死亡人數達1000萬。全球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在一生中可能罹患癌癥,相對而言,大象癌癥發病率卻非常低。如果找出大象不易患癌的原因,或許能為人類癌癥預防和治療提供有益借鑒。
大象很少得癌癥
盡管暴露于有毒化合物、吸煙、空氣污染、熬夜、衰老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發癌癥,但是所有癌癥本質上都源自動物DNA的隨機突變,特別是與腫瘤發生相關基因的隨機突變。當然,腫瘤細胞并非一次或幾次的DNA隨機突變就會形成,而是需要DNA隨機突變的持續積累,才能導致細胞癌化,即細胞生長和增殖不受機體控制。當一個人從受精卵到成年時,他們的DNA將被復制大約30萬億次,每一次復制都可能導致致癌突變。
理論上,不同哺乳動物的癌癥發生率與它們的體型大小有關,因為動物的體型越大,機體的細胞總數量可能越多,細胞分裂次數也就越多,致癌的DNA隨機突變次數同樣也會增多。那么是不是體型越大的動物癌癥發病率就會越高呢?比如作為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的癌癥發病率是不是應該比小鼠、人類等其他哺乳動物的要高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著名的皮托悖論。
非洲象在湖邊行走。大象體重約為人類40倍,壽命與人類相近,其終生癌癥發病率僅約為3%。視覺中國|圖
皮托悖論是英國流行病學家理查德·皮托(Richard Peto)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皮托教授在開展癌癥的流行病學研究時觀察到,盡管老鼠的細胞比人類少約1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