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出低徒” | 人來人往
多年來追隨名師,讓我樂賞精美,擯棄粗惡,從而在生命中增加姿采,倍添光澤,雖云“名師出低徒”,也就不以為憾了。
責任編輯:邢人儼
古箏。視覺中國|圖
“名師出高徒”是必然的規律嗎?至少在我自己身上展現出來的情況,就不是這么回事。
某天跟幾位文化界的朋友飯敘,有人突然興沖沖說起嶺南派大師趙少昂的畫,談話間傾慕之情,溢于言表?!摆w少昂?他還教過我國畫呢!”我在旁輕輕插了一句,這不經意的話,就如一石投入湖心,立刻水花四濺,“??!你怎么有這種淵源?”“是什么時候的事?”“現在還畫國畫嗎?”面對備受眾人矚目的榮耀,只好從實招供:“當年在崇基學院讀大一,除了主修科目,可以自由選課,朦朦朧朧選了國畫,原來授課老師是趙少昂?!壁w大師上課的情況如何,如今已經不復記憶,只記得他叫我們畫竹子,畫梅花,教的時候常常親自示范,可惜當時不以為意,不曾把他的畫稿留下;老師沒空時會叫他的一個弟子來代課,我們就更加漫不經心,誰也沒把他放在眼里,這弟子名叫歐豪年,日后成為傳承嶺南派的著名畫家。還記得那時學期完了,要交功課,努力揮灑了好幾天,終于完成作業,自鳴得意拿給其他老師同學看,所得的評語是:“畫竹不成似雞爪!”結果那門課得了一個B。當年既然連基本功都沒有學成,自然就此向國畫作別,跟嶺南派也就更沾不上邊了。
跟趙少昂學畫,一大班學生一起上課,始終不是私淑弟子,因此盡管有名師,也出不了高徒。學箏的經歷可是截然不同,先后共學了三次古箏,拜過兩位名師。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忽然興起彈奏古箏的念頭,因緣際會,得以師從名家蘇振波學習。那時候的蘇老師風華正茂,也是他在香港箏樂界嶄露頭角,引領潮流的年代。記得老師是每星期一次上門來教的,半山堅尼地道的客廳中,擺放了碩大的古箏,看來煞有介事,可惜老師教得盡心盡力,弟子學得“半湯半水”(粵語),每一次上課,總有數不盡的借口,為自己疏于練習以致琴藝不精找下臺階——“太忙了,要教書、要備課、要開會、要改卷,上班路遠,孩子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