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西川談寫作:從0到1和從1到1萬萬丨N-TALK文學之夜
編者按:
不論我們的科學技術發展到哪一步,我們可能都最終不得不回頭看一眼詩歌,不只是看一眼詩歌,而是詩歌這種創造性的勞動所帶出來的一種思維方式。
責任編輯:劉悠翔
西川,詩人,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圖為2024年1月5日,西川在北京參加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南方周末資料圖
今天我要談的這個題目聽起來有點嚇人,《從0到1和從1到1萬萬》。其實這個“1萬萬”是我隨便說的,到任何一個數字都可以。
南方周末跟我說能不能談一談詩歌之用,它有用還是無用。我的第一反應是怎么又讓我談詩歌?因為我自己是個寫詩的人,剛才主持人已經稍微有點介紹,我實際上干很多工作,不僅僅是寫詩,我覺得南方周末太小看我了,以為我就是談點詩,沒完沒了地談詩,我自己有時候也感覺到有點煩了,就是讓我談詩。而且這個話題——“詩歌有用還是沒用”,其實我相信大家內心里是有答案的。
既然有答案,為什么還要讓我談談這個話題?我就拿不準了,但是我試著靠近這個話題。不論你的回答是詩歌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一般人都會覺得你這個話題、你這個回答本身不一定那么靠得住。為什么呢?因為你的思維是一個人文思維,是一個文科思維。當下網絡上有一種輿論,就是文科對于國家是沒什么用的。如果文科的人要說話,會遭遇到很多人非?!罢胬碓谖铡笔降鸟g斥,所以我就不試圖回答詩歌是有用還是無用的,我會引用別人的話。
這樣一種情況當然也跟這些年來的文化場域有關系,我們已經養成了這樣的文化氛圍。舉一個小例子,95%的綜合大學的校長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只有5%的綜合大學的校長背景是文科的。人文類的話題當然可以討論,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歷史問題,這些話題姑且放在一邊,你要討論詩歌問題,就變成一個特別可笑的話題,就是,怎么在這個年頭還有人專門討論詩歌?變得非常有趣。
“詩歌和機器一樣有用”
回到剛才我被問到的這個話題,詩歌有用還是無用?我自己沒法給出一個回答,但是我想引用一位美國詩人的話來回答,這個人叫弗蘭克·奧哈拉。弗蘭克·奧哈拉是二十世紀美國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天才式的詩人,他是紐約派重要的人物,但是40歲就去世了。他有一首詩叫《陣亡將士紀念日1950》,在這首詩里有一句話說得非常有意思,他說“詩歌和機器一樣有用”。我就會反過來問一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