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家張莉:為什么強調女性視角 | N-TALK文學之夜
文學的意義就在于重新看見,在于第二次看見,在于拂去事物的刻板化印象,發現世界的本來如此
責任編輯:李慕琰
張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代文學批評、 女性文學與文化,曾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南方周末資料圖)
關于文學與夜晚的關系,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要講的話題,我想到的是《一千零一夜》里的山魯佐德,這位女性依靠講故事熬過漫長的夜晚,擺脫了厄運,我認為她是有文學魅力的女性。當然我也想到我童年時代的經歷,大概我五六歲的時候,和姥姥一起住在鄉下。我依稀記得一位姑姑有一陣子晚上常來和我的姥姥聊天,因為怕吵醒我,她們總是會低聲說話,她們到底說了什么呢?對當年的我是一個巨大的謎。直到現在,我依然能夠記起北方寒冷冬夜里兩個女人的聊天。我不知道她們說了什么,但是無論怎么樣,在我印象當中,在我深刻的記憶里,她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女性講故事者。
在這個世界上,講故事的人很多,有的喜歡講自己的故事,有的喜歡講別人的故事。那些女性講故事者,她們讓黑夜有了另外的迷人色彩。
女性視角是使我們“重新看見”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為什么強調女性視角》。之所以講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去年聽過兩位男性朋友講他們最近所感受到的壓力。一位做編劇的朋友說,他編劇了一部電影,上映以后被觀眾批評為男性凝視,很多觀眾給他留言建議他去學習如何使用女性視角講故事,他非常委屈,跟我說“我一直是支持男女平等的,你是知道的”。另外一位作家朋友,他最近要出一本小說,修改了一些細節,為什么修改細節呢?是因為他的責編、女性編輯們集體認為他的細節太大男子主義了,最后他聽取了編輯們的意見。然后他跟我說,她們說的也有道理。所以這兩件事情讓我想到,我們的觀眾,我們的讀者,包括我們的文學編輯,在他們當中有一種女性力量正在崛起,某種程度上她們確實推動了創造者女性視角的生成。
在北師大的研究生課堂上,我自己也意識到了年輕女性讀者的崛起。有一次我們一起讀魯迅的《傷逝》,那個小說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熱戀以后同居了,男主人公開始意識到日常生活非常的困頓,意識到貧窮對于愛情的傷害,所以他特別想跟女主人公分手。小說里邊有這樣一句話,他說“我厭倦了川流不息地吃飯”。我們有作家班,有創作專業的研究生,一位年長一些的研究生特別激動地站起來,作為一個男生他特別認同這個男主人公的際遇,他說“你知道嗎,川流不息地吃飯的確讓人感到厭倦”。當他特別激動發言的過程中,作為老師我就注意到課堂的氣氛開始變得非常緊張,有好幾個女孩面部反應都有點激烈了。他剛剛坐下,一個女孩子也站起來,她說當她讀到厭倦了川流不息地吃飯的時候,她仿佛看見了那位女主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