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從富裕一路淪為發展中國家,并不是因為“左右搖擺”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880-1916年間,阿根廷的人口增加了2倍,經濟總量翻了8番,年均GDP增長率約6%,人均GDP年均增速也接近3%,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歐洲人移民的首選之地,當時有“富得像阿根廷人”之說。
責任編輯:陳斌
自從米萊就任阿根廷總統以來,這個在地球另一端、距離我們最遙遠的國家便備受關注。很多文章在介紹阿根廷的時候,都會說這個國家在“左右搖擺”中踉蹌前行,所以才導致經濟滑坡、民生凋敝。一些學術界人士也在用“鐘擺現象”,來說明阿根廷政府的政治經濟立場。
實際上,真實的歷史進程并非如此,自1930年以來的近百年歷史,阿根廷的左(庇隆主義)才是主流,“右”不過是點綴。本文以倒敘的方式來扼要回顧與評述一下阿根廷的主要經濟、政治歷史階段。
失去的二十年(2003-2023年)
由近及遠,我們先看一下阿根廷最近二十多年的歷史。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這段時期的阿根廷,簡單來說就是“政局穩定,但經濟不穩”。政局穩定的原因,主要是阿根廷徹底擺脫了軍人干政的混亂,不再通過軍事政變改變領導結構,而是通過選舉來實現代議制民主。
政局雖然穩住了,但是經濟并沒有什么根本性好轉。很多人今天嘲笑米萊的改革,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阿根廷的今天都是米萊一手造成的。但是實際上,米萊所在的自由前進黨,2020年才創建,他本人在2021年才當選國會議員,從12月10日上任總統,也就才一個月的時間。
而往前看二十年,長期掌握阿根廷政權的,其實是阿根廷正義黨,就是原來的庇隆主義黨,今天阿根廷的第一大黨,在國會兩院擁有絕對的數量優勢。2003年,正義黨人基什內爾就任總統。他強化了國家在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對私企的管理、做大國企,并實施更嚴格的金融監管,搞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搞產業政策扶持出口工業和公共工程,強調社會公正和分配制度改革,構建社保體制,加強關稅和貿易保護政策,限制外資流入。
幾乎每一條都是在收緊阿根廷的緊箍,但是當短期內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搞大基建、大工程,以及把國企作為民族企業的一張牌來打的時候,很容易俘獲民心和選票。所以到了2007年,基什內爾不干了,阿根廷人又把他的夫人,也就是克里斯蒂娜選舉為總統,讓她繼續干,而且一干就是兩屆。這兩口子政策基本一致,倆人任期加起來就是12年。
邏輯上足以證明,正義黨這一套注定是不可持續的。短暫的表面繁榮,并沒有解決長期制約阿根廷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到了2012年,阿根廷經濟就明顯放緩。特別是長期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導致通脹率高企、政府債務居高不下,頻繁干預和管制外匯、金融市場,造成外匯儲備短缺。
2015年大選中,中右翼反對黨聯盟候選人馬克里贏得大選,著手糾正基什內爾主義國家過度干預經濟等弊端。但是積重難返的阿根廷并沒有什么大的改觀,結果在2019年的大選中,正義黨人費爾南德斯重新勝出,而和他搭檔并最終出任副總統的,恰恰是前任總統克里斯蒂娜。
阿根廷最近這二十年,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基什內爾夫婦統治與政策影響之內的二十年,也是阿根廷經濟失去的二十年。為什么2022年,阿根廷奪得世界杯冠軍之后舉國歡慶,總統費爾南德斯想接見梅西和球隊卻被拒絕。因為生于1987年的梅西,這二十年就是他開始懂事之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