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文化原創榜·文博丨線下展覽重啟,尋找新的“敘事”
編者按:
在重新與世界聯結的這一年,這個展覽的象征意義不言而喻。犍陀羅藝術以其承自古希臘的美學基因,深刻影響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展覽既將我們帶回到犍陀羅的源頭,追溯文明的細流涓涓,又讓我們看到只有在文明的交流中才會碰撞產生的大河湯湯。
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3年9月,“晉·見中國——百件山西文物中的華夏文明”在山西博物院開展。視覺中國
2023年,疫情消散,線下展覽重新回到了各大博物館的舞臺中央,特別是與海外有文物交流的各種展覽從沉寂中復活,給博物館觀眾帶來了與世界久違的聯結。而疫情三年里蓬勃發展起來的數字文博并沒有因此退居幕后,它們深度融入到展覽之中,如今很多展覽在策展時便已經考慮到其數字化的未來。
這一年,VR技術在文博領域又有了新應用,如VR互動紀錄片《古籍尋游記》讓觀者身臨20世紀初古文獻四大發現的現場。盡管我們對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持謹慎態度,但如實記錄它帶來的變化也許能給未來的趨勢判斷帶來可供參考的案例。
延續上一年的熱潮,考古類展覽依然在2023年大放異彩,相形之下,“一帶一路”主題的展覽在這一年在展覽的數量與規模上都不能與前者相比。地方財政繼續向文博事業傾斜,更多的博物館被建造出來,包括新命名的博物館和原有博物館的新館,然而新的博物館需要更多新穎的展覽來充實越來越大的展陳空間,如何用常設展講好在地故事已經是擺在各個地方博物館面前的思考題。
中外文博交流重啟
2022年末,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各地博物館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引進國外展覽,拉開了一整年中外文物交流的序幕。2023年,上海博物館以兩個重磅的海外文物展覽吸引了觀眾的目光。1月17日,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舉辦,展出的52件油畫作品涵蓋了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倫勃朗等西方繪畫大師,可以讓觀眾看到跨越四百余年的歐洲美術史縮影。6月份,“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在上博開幕,這是“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第二次在國內舉辦,上一次還是2017年在國家博物館。作為文物交流的標志性展覽,此類展覽值得人們記住它的象征意義。
2023年3月,“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向公眾開放。視覺中國
3月16日,國內迄今最大規模的犍陀羅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對觀眾開放?!瓣恿_藝術是古代佛教藝術的源頭之一,自19世紀中葉被發現以來,就以其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受到學界和收藏界的重視?!闭憬髮W藝術與考古學院副教授瞿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捌┤粝闵剑宏恿_藝術展”的展品來自巴基斯坦的七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與實體展覽同步的線上展覽不僅能看到文物的細節,還有更加詳細的文字介紹,觀看體驗完全不亞于實體展。
此外,蘇州吳文化博物館的“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展”、蘇州博物館的“古希臘人:運動員、戰士與英雄——大英博物館藏古希臘文物特展”、安徽博物院的“從透納到萊頓——英國繪畫的黃金時代”等展覽,都是這一年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