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完這一場,我對“進村讀研”有了新思路

剛到哀牢山區的褚橙種植基地時,賀熙雯在坡地上采土樣,一不小心就會滾下坡去。但是,“滾著滾著,就習慣了”。同樣地,剛來時,她遇見蛇會嚇得杵在原地尖叫,但大半年過去,她已經可以控制恐懼,相安無事地等待“蛇大人”自行離開。

一個農學專業的大學生,要怎么變成一個真正的農民?農業科研的成果,如何振興鄉村?答案在實驗室,更在田間地頭?!傲私廪r民在干什么,知道農民想要什么,我們的研究就有了努力的方向?!?/span>

科技小院學生與村民一起觀察田里甜葉菊長勢(曲周縣甜葉菊團隊供圖)

始于2009年的“科技小院”,是我國農業科研教學的重要一環。簡而言之,就是把農業專業的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知識、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自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在河北省曲周縣創立第一個科技小院,15年來,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國31個省份千余個村莊。隨著加入院校和師生數量增加、產學研用成果凸顯,科技小院甚至已走出國門,推廣到了老撾和非洲地區8個國家。同時,科技小院服務模式也從最初幫扶一家一戶的1.0模式,發展到如今通過科技賦能和人才支撐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的3.0模式。

2024年1月7日,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決賽在云南大理順利閉幕。

全國22所院校46支隊伍的近200名師生經過激烈角逐,賀熙雯所在的中國農業大學褚橙科技小院,榮獲了一等獎。同為一等獎的,還有西南大學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廣西大學廣西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此外,西南大學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福建農林大學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13支隊伍獲得二等獎,其余28支參賽隊伍獲得三等獎。

“解民生,治學問?!币粋€院落,幾間農房,看似簡單的科技小院,卻無限拉近了科研與生產、大學生與農民之間的距離——這是農業生產的“最強催化劑”,也是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陜西永壽小麥科技小院的老師為駐扎同學講解“鋅硒”小麥采樣的注意事項

學生改變了鄉村,鄉村也改變了學生。

“在科技小院的平臺上,大家多了和老鄉的相聚,和鄉村的擁抱,少了都市的繁華,少了和家人、戀人的陪伴,但天天、月月、年年,平凡又不平凡?!贝筚悓<椅瘑T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李健強教授認為,科技小院同學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新面貌。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里,產學研的密切協作,讓科技小院演繹出了更生動的青春故事,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價值與光彩。

大學生“落戶”田間小院

賀熙雯是城里長大的姑娘,本科時,她夢想著當獸醫,卻被調劑去學習種玉米?,F在,她是云南農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的研究生,主攻方向是冰糖橙。滿打滿算,正讀研二的她,已經在新平的褚橙科技小院,學習工作生活了近300天。

21年前,褚時健包下哀牢山中段東麓的甘蔗地改種橙子,打造“褚橙”品牌。如今,賀熙雯沿著蜿蜒的公路進山,滿眼都是橙子樹。在連綿群山之中,褚橙有五六個基地,分別種植冰糖橙、沃柑等作物,僅賀熙雯主要學習作業和生活的新平基地,就有6800畝。

賀熙雯在禇橙基地大棚種柑橘小苗(受訪者供圖)

但花斑果和裂果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褚橙。在嚴苛的選品要求下,褚橙成品率一度只有54%,剩下只能被低價處理或是銷毀,僅2022年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2600萬元。

2021年10 月,在張福鎖的組建下,褚橙科技小院開始工作。兩棟二層小樓被用作實驗基地,用賀熙雯的話說,住宿和飲食條件“挺不錯的”,而6800畝的土地,也被劃分出了各種試驗田。

這里匯聚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研究生。賀熙雯說,2022年6月,上一批她的兩個學姐剛剛“撤退”,目前,褚橙科技小院大約還有十名小伙伴,正在進行著各種科研項目。

比如,本次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項目,就是針對花斑果和裂果問題的??萍夹≡旱耐瑢W經過實地比測,將原因聚焦到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風?!盎ò吖?到4月期間,果子剛剛結成時,強風吹來被葉片或枝條擦傷形成的?!庇谑?,他們在農田外側架起了高網,在果子上打藥形成保護膜,形成了有效防護。與此同時,研究裂果問題的同學發現,裂果是由于降水量多、光照不夠充分導致,需要補充鉀和鈣元素?!?022年一棵樹結了200個果子,會有二三十個裂果。2023年好很多,一棵樹也就只有兩三個裂果?!贝送?,科技小院還構建品質與氣候預測模型,可以提前45天對果實品質的預測。

褚橙科技小院學生們進行路演和線下展示(賽事組委會供圖)

事實上,對科技小院中的大多數學生來說,田地間的生活既熟悉又陌生。比如賀熙雯,雖然有過本科時期“種玉米”的經驗,但真正長時間生活在田間地頭,還是第一次。

“一開始還真有點不適應?!彼f,住在山里頭,想要買些小零食,都得開車或騎摩托車20分鐘,去最近的鎮上;在城市里送到家門口的快遞,現在只能一周去鎮上取一次;而平時最大的娛樂,就是結伴去鎮上吃個燒烤,看場電影。為此,她很快就學會了開摩托車。

每個學生在來到科技小院時都或多或少遇到過意外。比如,橙子樹是帶刺的,采摘時稍不留神就被劃出血痕;比如,遇到雨天,摩托車在彎道很容易滑倒,把膝蓋磕得血肉模糊。

賀熙雯說,褚橙科技小院的同學都有自己的課題,都是些與實際生產相關的研究。她的課題,與有機肥有關?!爸饕褪怯袡C肥施用對土壤和果實品質的影響?!彼?,她需要經常去坡地上取土樣,或者爬到樹上采集葉片和果實,再拿到實驗室里做各種研究分析?!爱斎?,也有些同學研究的是柑橘終年生長規律,就是需要把一整棵樹給砍下來,對其進行解剖和量化?!?/span>

學生們獲得的數據和成果,既可以用于自己的論文,也可以作為以后生產的參考。

伴隨著汗水,新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

令賀熙雯頗為自豪的是,他們的科技小院研制出了一種綠色智能肥,現在正在推廣?!霸谠囼炛邪l現它們對環境的污染更少,結出的果子和現在的肥料相差不大,但果子比現在的更甜,而且使用起來更加方便?!?023年,她對一款有機肥的田間實驗,也取得了很好的數據,或許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大面積的實驗,進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賀熙雯在褚橙科技小院實驗室進行實驗(受訪者供圖)

當然,農業研究往往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就像賀熙雯關于土壤的課題,可能需要三四年來跟進。而有些地塊,則需要七八年甚至更長時間來跟蹤研究。因此,她也希望能在畢業后,繼續留下來工作?!稗r業科研,往往是一件長期的事兒,需要扎下根來?!?/span>

“你種的玉米比我們書記好”

“落戶”小院幾個月里,賀熙雯和小伙伴們,就和周圍的農戶打成了一片。

“褚橙每15天就要進行一次生產檢查,把整個基地6800畝地給繞過來,然后在生產當中去發現果樹有些什么問題,也去聽取果農有些什么問題?!辟R熙雯說,科技小院的同學,也需要全程同行,這讓他們多了無數與當地農戶面對面的機會?!拔以臼潜容^靦腆不太會聊天的,但農戶見了我們,聊起種橙子,總有好多的話,好多的問題,我又是云南本地人,還得充當‘翻譯’,久而久之,就和農戶們混熟了?!?/span>

在“零距離”接觸農民的過程中,大學生們可以獲得無窮的科研靈感,但有時候,他們也會被對方“挑戰”,甚至“招架不住”。賀熙雯說,小院里的同學大多術業有專攻,但農戶不管這么多,一堆問題“招呼”上來,總能擊中一些知識盲區?!氨热缥业姆较蚴侵参锉Wo和土壤研究,但對于掛果一類的問題,就顯得沒有那么專業?!彼f,好在農戶們都很熱情,也很包容,“和他們接觸,總能學到很多東西”。

但是,要獲得農民的信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在褚橙基地,得益于企業多年的耕耘,當地農戶對農業科技及科技人員的認可度很高,賀熙雯也覺得,或許其他的科技小院,在這方面會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洱海邊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同樣榮獲了本屆大賽的一等獎。該小院總負責教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博/碩士生導師金可默覺得,說服農民接受新技術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成績說話。

位于大理洱海邊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受訪者供圖)

在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師生團隊在200畝的試驗田里,首次開展常規有機模式、綠色產品模式、綠色產品優化和有機產品優化4種水稻種植模式的探索,2022年產量照常規提高了20%到30%左右,同時降低了環境代價。

“農戶最大的問題是他不相信用少的肥料可以有產量?!彼f,可一旦“他們用了 5 袋肥料,我們只用了一袋肥料,產量還比他們高”的時候,就會贏得農民朋友的尊重。

“2023年我們學生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評價,他們說‘你玉米種的比我們李書記好’?!苯鹂赡f,在這句評價的背后,農民們開始慢慢減少肥料的使用量,代之以科技小院推廣的綠色智能肥。有時候,農戶仍然會忍不住偷偷加用一些肥料,但這恰恰說明了科技小院“零距離”的價值——農民的思維和習慣不容易輕易改變,而深入田間地頭的科技小院,能夠有效地觸達并影響他們的選擇。

金可默說,面對小農戶,科技小院的師生們往往會通過各種辦法去“滲透”?!氨热绮粩嘣谒麄兩磉呑鰧嶒?,不斷去給他們解釋,不斷去培訓?!睘榱撕娃r民建立更密切的聯系,他們需要隨時準備為農民解決問題,甚至去村委會喝酒?!叭绻悴徽J識我,我說什么你都不愛聽,如果我們關系建立好了,你可能今天聽一點,明天聽一點,慢慢就改變了?!?/span>

古生村科技小院實時監測數字平臺

對農民的“重塑”,幾乎發生在所有的科技小院。

賀熙雯介紹,褚橙已建起培訓中心,開始免費向周邊對橙子種植感興趣的農民傳授技術,而科技小院的學生們,也會在不久的將來,登上講壇,與農民分享他們的知識與成果。

從小院1.0到小院3.0

科技小院給農業帶來的轉變是巨大的。從產量到品質到品種,向農業產業的上游突進——這是年輕一代農人的使命,也是他們的機遇。

本屆大賽參與隊伍研究對象不僅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土豆四大糧食作物,也涉及沙棘、甜葉菊、錐栗等經濟作物,還覆蓋食用菌、紅棗、桔橙、獼猴桃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貝類、蝦蟹類等海產品。新的技術層出不窮,并實實在在地落地生根,幫農民掙到了真金白銀。

比如,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的“柚香柚甜”項目團隊,創新并集成了“減肥壓酸,補鎂增效”的蜜柚綠色減肥增效技術和“調整施肥位置+蜜柚改土專用有機肥+冬種油菜+禁用除草劑”的提質增效技術模式,兩項技術模式在平和縣開展技術推廣和示范工作,節約化肥成本 11 億元。

而陜西永壽小麥科技小院“‘鋅硒’黃土,守護健康”項目團隊同樣成果斐然。團隊師生扎根小院開展田間試驗,科學培肥土壤,篩選高鋅高硒小麥品種,建立高鋅硒小麥生產技術,使小麥籽粒鋅含量提高 80%-100%、硒含量增加 5-10 倍,改善居民膳食鋅硒攝入,構建了良田-良種-良法相結合的“三良”體系,也帶動提高當地經濟效益 414.5萬元,助推富硒富鋅小麥產業的發展。

“鋅硒”黃土隊將鋅硒小麥磨成面粉后,加工成美味的面包。(李鑫馳/圖)

15年的發展,科技小院也在與時俱進。綠色農業、現代農業的主題之下,師生們在節能減排、土壤條件改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有探索,不少科技小院甚至摸索出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助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有效助力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比如西邵渠科技小院的“東邵御禮”項目團隊,自成立以來,科技小院為西邵渠村引入包括“冰糖牛奶鮮食玉米”“紅瑤甘薯”“雙色冰淇淋水果蘿卜”在內的十余個特色經濟作物品種,豐富了農產品種類和種植結構。引進“無人機打藥”“水肥藥一體化”等新型綠色生產技術,提高了西邵渠村的農業生產效率,使作物提質增產。小院未來將農業與文旅深入融合,打造京郊鄉村振興模板。

而大理市灣橋鎮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則是首個邁向“3.0+”版本的科技小院。

2022年,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張福鎖帶著團隊師生長期駐扎在這里,一方面為當地村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四零”服務,另一方面走訪調研當地資源利用情況,尋求解決洱海面源污染問題的方案。

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團隊初步查明了面源污染源頭,并建立起面源污染來源精準解析與系統治理模式,為后續治理工作打下基礎。

成立以來,古生村科技小院全面助力當地人才、組織、產業、文化、生態振興,實現了洱海保護與農民增收從背道而馳到同向而行的轉變。而這背后融合了多方力量,包括產業融合、學科融合、產學研融合等等。

事實上,跨產業、多主體協同合作,齊力推進鄉村振興,正在成為全國科技小院的發展方向。

以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為例,其摸索出了一套以產業化聯合體為抓手,多主體參與發展農業的新模式。在研發端,由科技小院負責剖析問題,打造蔬菜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模式;在銷售端,聯合政府、高校、農資企業、電商平臺等多主體,拓寬銷售路徑,提升蔬菜業主收入。這種新模式推廣后,僅辣椒一種作物,季每畝增收953元,按照推廣面積一萬畝計算,實現增收953萬元。

科學的力量,正在助力農業騰飛。據褚氏農業說,2023年,褚橙產量達到兩萬五千噸。在拼多多橙子暢銷榜上,“褚橙旗艦店”賣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科技小院的產學研結合,正在打開一幅更加立體的農業發展圖景。正如拼多多負責人所說:“如果說科技小院拆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墻、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教與學之間的墻,我們還想拆掉科研與市場之間的墻?!?/span>

目前,丹棱桔橙科技小院重點研究的桔橙、福建賽區參賽隊伍研究的平和蜜柚、陜西眉縣獼猴桃科技小院研究的獼猴桃等特色農產品,作為全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的拼多多都給予了積極的關注和扶持。未來,拼多多希望在助力先進技術下鄉、科研成果轉化和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丹棱桔橙科技小院張麗君監測葉片發育情況(李棟/圖)

從科學到產業,從課堂到市場,遍布全國的一千多個科技小院,正在承載起新的使命。在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看來,未來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針對小農戶,針對傳統生產技術的更新,還要與現代產業、現代企業對接?!拔覀円芽萍夹≡嚎闯煞辙r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模式?!?/span>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