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申明浩:粵港澳大灣區仍存在綜合成本優勢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3年12月2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下簡《行動計劃》),擘畫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美好愿景。
如何讓理想變為現實?南方周末獨家專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探討“宜商灣區”建設的具體思路。他指出,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沿海地區相較于海外仍有成本優勢?;浉郯拇鬄硡^內部城市的營商環境將逐漸趨同,將研發設計、現代服務與制造業腹地融為一體,造就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基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圖/受訪者供圖)
聯通性越來越好
南方周末: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您如何評價2019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在營商環境建設上的具體成效,有哪些您印象比較深刻?
申明浩:2022年是重要節點,一流灣區的框架基本形成,更加開放、更加便利、更加高端的若干目標基本實現。尤其是“灣區通”平臺,已從打造市場一體化領域延展到民生領域。
具體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
一是市場的聯通性越來越好。“錢跨境、稅平衡、人往來、數據流動”等問題已初步解決。比如,在資金的流通上,滬港通、深港通、跨境通的渠道越來越便利;在人員往來方面,在疫情過后,廣東和港澳不斷出臺優化措施。香港破天荒地推出“6類人才5年免簽”的措施,這是往年少有的。
基本上“軟聯通”是做得越來越好。
二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保服務的聯通性等民生領域的服務越來越好。如今,廣東已經做到港澳居民的社保全覆蓋,橫琴、澳門的社保聯通已經實現。因此,不僅是在經濟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在社會保障領域、民生領域的聯通規則和軟性的聯通也做得越來越好。
2023年,廣東的商事主體已經達到1,800萬戶,新登記注冊的企業數量還在增加。如今,廣東的企業主體是768萬戶,民營企業超過700萬戶。此外,廣東此前落后于浙江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現在也排全國第一。(編者注:廣東省專精特新企業2022年、2023年超越浙江)
這說明廣東的營商環境已經整體優化,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在增強。目前,廣東的營商環境在各方面還是領先的,下一步要做的是更加全面地高質量發展。
新的成本優勢
南方周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調降低兩個成本: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的經濟騰飛靠的是成本優勢,粵港澳三地還有“降成本”的空間嗎?
申明浩:降成本不存在過去時,也不存在現在時和將來時的說法,但“成本”的內涵可能不一樣。過去講降成本,可能降的是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成本。這是對于過去的相對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而言的。
現在已經是另一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重心主要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上?;浉郯拇鬄硡^的制造業需要升級到更高端的層次,攻堅高端的上游環節,尤其是研發設計環節。這一環節的提升伴隨著中國的產業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為主,過渡到以裝備技術密集型為主。
在裝備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上,中國東部沿海城市和歐美、日韓這些國家相比是有綜合成本優勢的。如果只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成本優勢,不存在降不降成本,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成本就是提高了,比東南亞、非洲甚至比一些美洲國家要高。中國的鞋廠工人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是3000元人民幣的工資,柬埔寨現在仍是700元人民幣。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需要變化,更多地往高端產業走。在裝備技術密集型工業,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綜合成本優勢更強。為什么特斯拉選擇在中國投資?因為美國的成本高,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相對歐美有成本優勢。
越是往研發環節走,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成本優勢越明顯。美國的研發工程師和中國的研發工程師工資水平不同,可以類比過去中國和美國產業工人工資水平的差異。產業升級也在改變勞動者內涵,從人才要素的角度上講,成本就應該有不同的內涵。
什么是不同的內涵?剛才講的綜合成本優勢,是在超大規模制造、超大規模市場下,將有研發投入的制造業企業成本攤得很薄、很低。這是中國和歐美國家比較的成本優勢。
另外一個降成本就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是國內降成本的一個重心。高端的工程師和更高級的人才對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有要求的。中國內地的軟性交易成本比歐美國家要高,包括一些服務貿易項下的流動,以及內地自然人流動的成本較高。
在吸引國外人才來就業上,中國內地仍不如歐美。硅谷有60%的外國人在工作,粵港澳大灣區可能1%都沒有。這些差距說明在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國內還有大幅度改善的空間,這也是降成本的最大的空間。
交易成本降低了之后,對于各個企業的柔性化產業鏈、高端的柔性化組合、更優質的資源配置,都非常有幫助。所以降成本主要是降制度性的交易成本,這是未來的大方向?,F在中國的改革也是在往這方面走,政府體制改革、市場一體化的打造、營商環境各方面實際上都在深化。
這也是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內涵,國際一流主要在于最后的“軟成本”。
是否存在“香港經驗”
南方周末:香港在世行的營商環境評價里面常年保持在前五名。營商環境建設是否存在“香港經驗”?香港營商環境建設對珠三角九座城市有何啟發?
申明浩:香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國際化,并且強調公平競爭、透明度、便利化和法治化等條件?,F在內地的營商環境,也越來越強調公平競爭。中國過去常出現的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公平競爭領域?!半p反”調查的核心是判定你是不是公平競爭,如果不是公平競爭,則會征收很高額的關稅。
很多人有一個比較淺顯的表象認識,好像中國是依靠優惠政策、政府扶持實現的經濟繁榮。這跟公平競爭是不是存在一些沖突?實際上現在國家補貼是在逐步退出的,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補貼越來越少,總體上還是在參照更高標準的國際規則。
但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扶持的產業,有自己的選擇,前海、橫琴、南沙的新的方案都有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前海鼓勵的行業,會在稅收上有優惠。南沙也做了類似的表述,選擇一些扶持行業,提供稅收優惠。
稅收政策是一國國內政策,國外很多地方稅收比中國低,不存在不公平競爭的問題,無非就是稅收激勵導向問題。這些都屬于政府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
中國香港很典型,它的稅收非常優惠。香港、迪拜等自由港的營商環境排名是最靠前的,它的稅制簡單,而且稅率很低,但是整個內地,不可能按照自由港的標準定。中國不強調用稅收洼地去做自貿區,更強調的是用制度改革去推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政府干預少,越來越遵循事中事后監管原則,不再是大水漫灌式的資金流入。
所以,“有為政府”是要更有效、更好地發揮作用,政策要精準。
破除數據流動“不可能三角”
南方周末:香港正在大力發展創新科技。深圳已經有比較強的數字經濟。您覺得數字經濟對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好處是什么,數字經濟需要什么樣的營商環境?
申明浩:數據已經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字經濟現在發展也如火如荼。全中國大概是52萬億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的43%;5年前的占比是38%左右,5年后增長了5個百分點,說明增速依舊很快?;浉郯拇鬄硡^,數字經濟增加值6.4萬億,接近粵港澳大灣區整個GDP的5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在現階段的重要增量板塊,不是存量板塊。中國數字經濟以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長,對各個領域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
如何更有效地發揮數字經濟的賦能作用,這需要在營商環境建設中重點關注。
數據流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聯通四大板塊之一,實際上是最前沿的,也是最難做的。這里涉及數據保護自主權、良好數據保護和數據跨境自由流動。這是“不可能三角”,即只有放棄其中一條,才能滿足另外兩條。
國家對數據保護自主權比較重視,在這兩三年集中頒布出臺了很多的法律,包括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廣州、深圳也出臺了數字經濟條例。這就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已開始擺脫過去“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逐漸在走向發展和治理同步、平衡的道路。
現在大家可以看到OpenAI出現“宮斗”。這是歐美面臨的難題,是發展和治理平衡的難題。在數字經濟領域,國內的互聯網數據平臺的治理規則、算法的優化,以及如何保障外賣小哥、滴滴司機、貨車司機的正當的合法的權益等問題都值得去思考。
過去的工業經濟是先發展后治理,數字經濟時代要實現同步。中國有超2億人規模的新就業群體和靈活就業群體。滴滴、美團等平臺的新就業群體的權益要保護。他們依托數字平臺就業,平臺算法要對他們更加友好。這是同步治理的意義,也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營商環境維護的是公平競爭,對消費者權益對員工權益的保護也要強調,這是更高級的政府治理和平衡。
“營商環境不一定要有梯度”
南方周末:回歸粵港澳大灣區本身。三地橫跨3個關稅區,有3種法律體系和營商準則。此外,內地九市之間存在著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和其他地區的梯次差距。這種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的差距是否也對應著四五個營商環境的梯次差異,這是否接下來營商環境建設的挑戰?
申明浩:總體上來講營商環境不存在這樣的梯度。城市發展是有梯度的,但營商環境不一定要有梯度,營商環境應該是一個整體?;浉郯拇鬄硡^作為整體來發展,營商環境應該是趨同的,而不是分區域。地方發展可能有區域差異和梯度,這和地方的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差異有關。
當然各個地方政府對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有稅收優惠,這也是有差異的,但整體的營商環境應當是趨同的,這是未來趨勢。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在國內,許多國際組織自然而然地將“香港-深圳-廣州”劃分為一個區域。這說明國際上認同粵港澳是一個區域。從大的營商環境來講,既然是同一個區域,趨同是更好的選項。當然也存在無法趨同的情況,一國兩制下內地和港澳政治體制、法律體系沒法趨同。
各個地方有不同的發展的取向,和它經濟的主導方向不同有關?,F在惠州、肇慶的經濟開發區成效明顯。他們的產業跟廣州、深圳是有互補的,有些板塊的質量或者層次甚至已經處在同一水平。
營商環境包含的內容很多,包括生活質量、居住品質,這些肯定還是有差別。廣州、深圳在不同的區域上也有差別,但是總體上來講營商環境應該是趨同的。
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5.8萬平方公里,但是在100公里半徑內集聚著10萬億的GDP,5個萬億城市中有3個超過2萬億的城市集中在了一起,相對來說很集中,密度很大,面積也相對廣闊。
在這種情況下,非常有利的地方是什么?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梯度感比其他幾個國際灣區要明顯。更直白地講,這片區域能夠將研發設計、現代服務與制造業腹地融為一體。這是其他幾個國際灣區所不具備的。
紐約灣肯定沒有制造業腹地,東京灣有一點,但是也在慢慢地將中下游空心化,只有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鏈很齊全?;浉郯拇鬄硡^有40個工業大類、202個工業中類和614個工業小類,是全球最齊全的?;浉郯拇鬄硡^各個地市的產業梯度也存在差異?;葜葜攸c可能是電子信息、新能源;肇慶可能是新能源、食品加工等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從高端的研發設計到最終的加工生產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條,這是這片區域的優勢所在。當然各個地方發展產業不同,意味著發展的階段有所差異,人均收入有所差異,這是正常的。
南方周末:從一個理想狀態來講的話,如果區域的營商環境是趨同的,那在區域內的上下游的運轉,是更加高效率的。
申明浩:所以應該強調營銷環境趨同,這樣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比如,整車制造企業在廣州、深圳,但是零配件可能在中山或者肇慶。典型的例子是小鵬汽車,研發總部在廣州,整車生產基地其中一個在肇慶。肇慶土地成本相對低、物流成本不高。營商環境趨同對企業調配資源更加有利,對企業降低綜合成本有幫助,對人才吸引也有好處。
高端研發環節的人才對居住條件、制度條件等方面是最敏感的。因此,研發中心可以在廣州或者深圳。整體而言,營商環境趨同更有利于產業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配置各種資源,所以才是一個真正的區域,而不是人為畫的一個圈。
網絡編輯:shidj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