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做患者和醫學創新之間的“媒介”

“沒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但凡深陷過病痛,經歷過至親重疾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悟。對患者,遇上信任的醫生,就如抓住守護生命的手;對醫生,救治等待的患者,就是在守護手中的生命?!赌戏饺宋镏芸诽貏e推出“手護生命的守護”系列專題,對話來自腫瘤學、血液學、免疫學領域的臨床一線醫生,走進他們與患者之間平凡而有光的故事。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持續性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早期肺癌往往隱匿在這些常見癥狀之后。在臨床診療中,雖然一些肺癌患者可通過直接手術根治性切除,但是術中腫瘤散播的可能、術后遠處轉移或復發的可能性,一直如同“死神的陰影”,籠罩在患者和家人的心頭。新輔助治療的效果,成為他們改變手術結果新的寄望。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新輔助治療的實踐和成功,更讓醫患看到了嶄新的希望。抑制腫瘤原發病灶、殺滅潛在微小轉移灶、降低術中腫瘤生長因子的釋放、延長患者生存期……PD-1抑制劑對肺癌患者的術前新輔助免疫治療在多項國內及國際臨床研究領域顯示了其優勢,成為未來研究熱點。而免疫治療結合放化療手段在肺癌治療的持續探索,則讓人們相信,更多的曙光即將迸現。讓這些醫學創新真正走近患者的,正是那些執著地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獨特“媒介”。

12月的廣州雖已入冬,空氣中仍帶著些許暖意,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放療科病房內傳來醫生指導患者跳心肺功能鍛煉操的聲音,“再一遍擴胸運動,吸氣,呼氣”。

走進病房,劉慧正耐心地上手逐一調整老人的動作,這是她和廣東省體育局一起開發的零器械室內操,幫助肺癌患者提升心肺功能。面對試圖偷工減料的“老頑童”患者,她化身機敏“探員”,捏捏患者的手臂,“動作不達標就會成為今天護士重點關照的對象哦!”知道一旦被抓就難逃加倍操練,老人們認真地進行心肺鍛煉,而笑容溫婉的劉慧站在一旁,眼睛亮亮地看著他們。

挑戰“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難題

鼓勵患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是劉慧在患者服務工作中的重要一環,這需要醫生看見患者所需,了解患者所想。為此,劉慧不愿意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哪怕只是病人的“沉默”,她也要讓“沉默”發聲,因為她深知,忽略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威脅到病人的安全。

劉慧如此堅持的背后源于工作中的真實經歷。幾年前,一位半夜出現腹痛的住院病人,就因為“沉默”差點兒造成嚴重后果?!八粋€人不睡覺在走廊里走來走去,也不吭聲,幸好值班護士及時看到,叫了醫生,發現是急性胰腺炎?!眲⒒圻呎f邊回憶當時的情況,“后來經過溝通才知道,患者覺得醫生護士白天工作繁忙已經很辛苦,半夜了就不好意思打擾醫護人員?!?/p>

在臨床診療中,劉慧發現類似怕給醫生“添麻煩”而不敢提問的病人很多。為了讓病人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不適或疑惑,劉慧一邊要求自己的團隊主動詢問病患情況,哪怕只是和患者多聊一分鐘,語氣也要更柔和一點,讓患者感到被耐心對待;一邊鼓勵病患家屬,不舒服就按鈴,有不懂就抓著醫生問明白,“時間長了,醫生和患者之間就會形成信任和默契,對于患者安全是非常好的保障?!?/p>

有一次查房時,劉慧觀察到有個病人為了完成一萬步的鍛煉任務,邊看報紙邊搖手機蒙混過關,對此劉慧哭笑不得,“如果心肺功能不達標,治療就有可能引起不良情況?!泵鎸@類隱瞞實際情況的偏差病人,劉慧嘗試以設置鍛煉“KPI”的方式,激勵病人達到一定的健康指標?!捌┤缫恍┦车腊┑牟∪梭w重偏低,我們就會根據他的身高計算最低體重,要求他在一定時間內達標;面對需要提升心肺功能的肺癌患者,則要求他們每天完成7000步和室內操的KPI?!?“KPI”的完成也有著對應的獎勵,“患者為了生命努力,他們是最勇敢的人。我們建議家屬,只要患者少抽一根煙、多做一次鍛煉都應該給予鼓勵,比如點個贊、發個紅包。這樣一來,患者會更積極,家庭關系也更為團結和睦?!眲⒒鬯室恍?。

如果說給患者下挑戰,承擔鍛煉任務,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與醫生配合,解決那些極易被忽視的“看不見”的問題;而給自己下挑戰,去攻克醫學領域“看得見”的難題,則更是源于劉慧骨子里不服輸、迎難而上的性格。

在七年制研究生畢業后,劉慧進入了許多醫學生夢想的殿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工作。在被分配到彼時國內醫生人數還較少的放療科后,她毅然選擇了難度頗高的胸部腫瘤????!靶夭磕[瘤比較難,并發癥高,工作上有挑戰”。這個決定不僅是她對專業領域的深刻理解,更是對醫學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劉慧解釋道,“胸部腫瘤是全球高發病種,近年來很多相關的新技術和新藥品不斷涌現,我喜歡去研究復雜病例,也喜歡不斷迭代的新技術?!?/p>

手術、化療、放療,是腫瘤治療的三大傳統手段,而外科手術也常在術前或術后結合化療、放療進行輔助治療,以提高手術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作為一種通過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或阻止其增長的治療方法,放療是一門十足的技術活,醫生需要熟悉各種腫瘤特點,明確放療在診療方案中的作用,結合多學科知識為患者制定最佳方案并通過精湛技術消滅腫瘤,還要避免對健康細胞和組織的損傷。劉慧在初入科室時就開始啃大量的醫學資料,和跨科室的同事持續交流探討,并在臨床實踐里不斷提高自己的實操水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放療技術的發展還較為滯后,但越是困難的研究,劉慧越是有強烈的求知欲、越是躍躍欲試,她開著玩笑說,“學習好就應該挑戰難的?!被貞涀约簞偟椒暖熆频那樾?,不僅缺醫生、技術條件相對局限,大部分人也對這把無形的手術刀缺乏想象和信任。同時,當時放療的毒副作用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在臨床診療中常遭到排斥和拒絕。劉慧和其他同事一樣,努力以醫學指南為指導,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盡可能保障他們的安全。但在談起當時治療手段的局限性時,劉慧還是不免遺憾地說道:“確實會出現被卡住的感覺?!?/p>

如今,隨著計算機、人工智能、高端設備制造的高速發展,放療技術也迎來了革新飛躍的時代。技術的創新為醫學研究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也為醫學專業人士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會。劉慧謙虛地稱自己趕上了時代的“福利”,她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不斷提取、抽象、學習、復制、應用,一心提升自己的靶區勾畫能力。在醫學道路上,挑戰一直都在,但她有信心不斷突破挑戰,去適應、去創新、去面對更多“不可能”。

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在胸部腫瘤中,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1。國家癌癥中心2023年發布的全國統計數據顯示,無論發病還是死亡人數,肺癌是我國癌癥第一殺手2?!胺伟┲委熍龅降睦щy主要是易感染、易轉移,也容易出現致死性的問題?!眲⒒劢忉?,“盡管困難重重,仍然一直有無數頂尖科學家和醫生前赴后繼地投入到肺癌的研究治療中,為攻克肺癌而努力?!?/p>

是否要主攻肺癌,劉慧坦言自己也曾有過遲疑?!爸猩结t的學生要有鉆研高發疾病的決心和擔當!”當時導師的鞭策仍言猶在耳,推著劉慧決定再次迎難而上。帶著臨床診療中的疑問和想要攻克的難題,劉慧于2010年前往美國癌癥中心(MD Anderson)進行學習。

在MD Anderson癌癥中心,當時只有她一個中國人選擇在臨床工作。為了更好地交流學習,劉慧邊鉆研專業,邊進一步提高英語?!翱吹椒暖燁I域很多新技術、新研發都是在這里開始測試、實現迭代的,同仁們都在努力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病人的治療效果也很好,生存七八年的病人很多?!睂Ρ葒鴥犬敃r的技術發展水平,劉慧的觸動很大,也在心里埋下了要改變的種子,“如果都把診療現狀、患者的痛苦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就不會有那么多新藥和新技術誕生?!?/p>

有一次,劉慧在參加病例討論時,發現最終得出的醫療建議從未在診療指南里出現過?!爸改蠜]有說可以這樣做”,面對劉慧提出的疑惑,主持會診的時任MD Anderson癌癥中心主任James Cox教授反問道:“你有沒有想過,當前指南是基于什么條件寫出的?臨床經驗更新迭代下,未來指南會寫成什么樣?我們就是那個寫下一本指南的人,有責任推動醫療進步,怎么能被現在的指南綁住手腳?”Cox教授的一連串發問振聾發聵,讓她意識到,一線醫生永遠不能停留在原地,應當在“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信念推動下,繼續往前、永遠向前。

回國后,劉慧希望將前沿的診療方案應用于國內,卻發現對美國患者療效顯著的局部晚期肺癌放療方案在中國卻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她和團隊經過研究發現,問題出在兩國人的體格差異上——中國人肺體積普遍比歐美人群小,同樣的放療劑量、精細程度,肺炎的發生率會高出許多。她嘗試將行業公認的最佳方案本土化,調整放療節奏,并借助藥物提高療效,逐步建立了更適合中國人的胸部放療模式。

20年的時間里,從跟隨指南的人,成為撰寫指南的人,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決心驅動劉慧帶領團隊持續致力于肺癌放療的臨床研究與實踐,鉆研如何應用更先進的技術設備、更精準的療法藥物,去提高肺癌患者的放療成功率。2020年,作為專家組成員之一,劉慧參與了《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臨床指南(2020版)》的編寫。2022年,劉慧團隊在國際放療頂刊發表關于精準大分割放療治療局限期小細胞肺癌II期隨機臨床研究的論文,被引用在美國國家癌癥綜合網發布的《2023.V3版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指南》的“放射治療原則”中。

20年后,她也成為了創造可能的人之一。

與創新共同守護,與患者互相成就

二十余年的光陰,讓最初囿于指南的初學者成長為寫指南的人。但在談及令她印象深刻的病例時,劉慧說讓自己記憶猶新的永遠是那些失敗的案例。

回憶起過去一位由于治療技術不足、不堪癥狀折磨而選擇辭世的病人,劉慧眼中充滿了遺憾,“大概十年前,我們有一個胸腺腫瘤的年輕病人,受限于當時的醫療條件,術前放化療的腫瘤退縮效果沒有很好,加上肌無力發作,每次感冒他都會呼吸困難。最后,因不堪疾病對自己和家人的身心折磨,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痹诹艚o妻子的書信上他寫道:“以后你再也不用半夜起身陪我去醫院了?!?/p>

這位病人的悲劇讓劉慧深切地意識到,“活著”并不是病人唯一的訴求,生活質量對于患者安全同樣重要,“雖然胸腺瘤致死幾率較低,但它有很多癥狀,這些癥狀容易引起患者焦慮、喪失堅持治療的信心?!?/p>

作為負責醫療管理的科室副主任,劉慧經常組織科室醫護人員重點討論失敗案例,總結經驗、尋找答案?!瓣P心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實也是為了讓他們活得更久,活得更有尊嚴。我們內心深知人生一定會有終點,但我們愿意與患者和家屬一起走下去?!蓖nD數秒后,劉慧眼泛淚光,“好醫生是好患者成就的,他們的信任和勇氣也一直在支持著我。我不知道能夠陪他們走多長的路,但我希望他們想起我的時候,會有一點點好的回憶?!被蛟S也正是源于這樣的激勵,“寫指南的人”沒有停下鉆研新技術、探索新療法的腳步,和團隊一起想方設法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和效果。

她積極推動的“短期無創精準放療”模式在胸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正逐步實現。一方面,這種模式合并了很多新技術、跨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精準定位“射擊”腫瘤,減少患者治療頻次、時長和副反應?!坝绕涫峭獾刳s赴而來的患者,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完成放療,不需要久住醫院一個半月?!比绱?,患者次月再到醫院進行放療時,由于治療時間短,又經過1個月的充分恢復,能夠保持穩定的精神和身體狀態。體會到精準、分階段放療的好處后,患者們現在都非常歡迎這種治療方式?!霸缒觊g在一次國外會議上,我和同道們暢想未來,希望有一天放療能像普通理療一樣安全、簡單?,F在我們依托科技進步,一步步地把夢想變成了現實?!眲⒒壅f,醫學創新最大的目標應該就是像使用智能手機一樣,不斷迭代,但是越來越簡單便捷。談及這些,這位在訪談中始終溫柔平靜的醫生語氣中透出欣喜。

在過去,放化療手段往往被腫瘤患者視為保守治療方式或為手術打基礎的輔助治療,且其毒副作用及遠期獲益始終是橫亙在患者及家屬心頭的一大疑慮。但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輔助治療逐步受到關注,并通過III期臨床研究證實可為患者帶來顯著臨床獲益,其與化療、放療等的聯合使用,正為處境不同的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合適的治療選擇?!盎颊叩男枨笫遣煌?,有很多患者希望自己可以手術切除卻困于腫瘤過大,也有患者受限于身體狀況或因擔憂、懼怕無法手術,需要別的治療手段來控制病情?!倍鄻拥闹委熜枨笸苿又鴦⒒墼谘芯亢蛯嵺`中尋求新的突破與治療方案。

2023年1月,聯合化療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新輔助治療的PD-1抑制劑在中國獲批,成為中國首個且目前唯一獲批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新輔助治療的免疫腫瘤療法。對于可手術切除的患者來說,新輔助免疫治療可縮小腫瘤、降低手術難度,并降低復發風險,提升治愈機會。這給一直致力于探索肺癌治療創新方案的劉慧帶來了新的方向?!皬呐R床結果來看,新輔助免疫治療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降低了,能為患者帶來更安全的診療體驗和更長期的臨床獲益?!眲⒒塾绕鋸娬{,對于那些無法手術或害怕手術的老年患者而言,免疫治療也會是一個更舒適的方案。據了解,在劉慧的不少患者中,已經通過免疫治療+放化療的方案,實現了縮瘤和疾病無進展——這把曾經不受人們信任的“無形手術刀”,正在創新的推動下給更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為了建立更適用于我國肺癌患者、毒副作用更低的新型放療模式,劉慧和團隊正繼續積極探索著放療結合新輔助免疫治療的臨床獲益,進行新輔助治療同步放化療在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的II期臨床試驗。她期待,免疫治療和更多創新療法能夠在不遠的明天更優化、更安全,也更普及,“今年是很好的一年,明年是更好的一年,我們會努力讓每一年都成為最好的一年?!?/p>

在訪談中,劉慧說自己三四歲時就在日記本里寫下了“想成為醫生”的理想。那個時候的她,在當時從事基層醫生工作的父親身上看到了醫者仁心,也看到了人們對于醫生這個群體的尊重。如今,走過近30年的求學、從醫之路的她,似乎對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體悟和理解 —— “我不敢說自己在守護患者,至多只能說是陪伴他們。醫生救治患者、關注他們的安全、創造彼此舒適的診療環境,最終源自醫療職業的素養和操守?!?/p>

“科技進步、創新藥物出現,必然會為患者的治愈帶來更多正能量?!眲⒒圻@樣認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作為醫生也要緊緊抓住時代機遇,最大限度發揮“媒介”作用,通過積極的實踐,將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在疾病治療中實現最大效能 —— “所謂‘手護生命的守護’,不僅僅源于某一個單一的群體。醫生、患者、醫學創新、科技進步,以及政府、藥企、機構……各司其職、互相協力,才能為生命賦予更大動能?!?/p>

參考資料: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Bray, F.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71, 209–249.

2.鄭榮壽,張思維,孫可欣,等. 2016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2023,45(03):212-220.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20922-00647.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