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總部”爭奪記

宗親們也來勸他,說都是張家兄弟,誰上都一樣。但這已經是什么年代,昔日那般堂皇的理由已經無法說服商人張憲國,他激動起來:“這是原則問題,我可以不認這個老家,可以把祖墳遷走,但不能這樣侵犯我的名譽?!?/blockquote>

責任編輯:朱紅軍

5份歷史信函、1份演講辭見證的不僅是一份紅色遺產的爭奪故事,更見證著一段個人權益在革命圣地光環下蘇醒的時代記憶。

 

一座普通的農村老宅,因歷史機緣躋身聲名顯赫的“革命圣地”之列,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列紅色遺產。

一個普通的平民家族,革命年代一夜之間成為朱總司令老房東,與左權等紅色將領朝夕相處,隨后一生寵辱相隨。

近三十年來,老宅的主人不停宣稱,由于政府當年的不合法征用和不尊重歷史真實,現要收回全部產權,并留下一段彌足珍貴的時代維權記錄。

八路軍總部舊址
位于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和鄧小平政委,劉伯承師長等在此駐扎。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華北局,也在此配合八路軍總部和 129師開辟,創建、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在這里,朱、彭等首長曾接見過毛澤東派來的柯棣華、愛德華等國際友人,震撼全國的“百團大戰”的作戰方案就是 在這里研究制訂的。王家峪,這座漳河之畔的“小延安”,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前來瞻仰。1961中3月,國務院將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列為全國 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斗爭”歲月

中央文化部負責同志:

我是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所住地房東張昌緒。

望領導接信后邦(幫)我找個辦事機構,按黨的政策辦事,對文物保護工作責任心強的人,能夠還我原樣的同志共同協商把文物保護起來,向不管理、(不)自覺的人作斗爭。

(原信無落款)

這封由“八路軍總部舊址房東”張昌緒寫于1983年的上訪信,26年后被他的兒子張憲國珍藏于車后一個裝滿材料的藍色購物袋里。2009年3月26日,這個經營著兩間電器店的生意人,推開王家峪祖屋咯吱作響的木門時,他在游客或主人的身份里一時恍惚。

信中所提的斗爭傳統曾經是這座宅院光榮的歷史。1939年11月,八路軍總部進駐王家峪,使這里成為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心臟,人稱“小延安”。

時年43歲的總司令朱德住進了村子西頭的張昌緒、張昌厚兄弟(下文簡稱張氏兄弟)家。“朱德住東屋,左權住南屋,彭德懷住東院西房。”張憲國如數家珍,“父親當時才8歲,但已是朱德兒童團團員,直接參與抗日。”

國事、家事的雙重交集,一度賦予了張憲國強烈的使命感。“想起往事,我就激動得發抖。”

1940年6月八路軍總部從王家峪轉移。3年后,張昌緒帶著母親外出參加工作,張家宅院丟空。

即使在異鄉,那些與國運共休戚的過往成為張家享用不盡的榮耀。在張昌緒后來工作的山西榆次晉華紡織廠,“朱德老房東”的故事被編成宣傳材料每天廣播。兒子張憲國亦度過了充滿自豪感的童年。“我甚至還記得學習課文《朱德的扁擔》時同學投來的那些羨慕的目光。”

革命和斗爭的傳統由此深深植入這個普通的家庭。對張昌緒一家來說,老屋是家園,更是革命的榮光所在。

1961年,張家宅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八路軍總部舊址所在地,由當地政府承擔修整任務。但此后發生的一場“修葺風波”,為一場持續二十多年的產權爭奪戰埋下了伏筆。

“縣政府負責同志:……把我的意見提出來:把拆去我家的磚塊蓋了接待站;原來二棵大榆樹也給搞丟了,成了無樹院(大門口);磚房拆去搞成了圍墻;把養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