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責任企業|遠景科技集團:千行百業的零碳技術伙伴

責任編輯:閆靜

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生產制造環節是降低碳排放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加速推動工業的綠色發展轉型,組織創建綠色制造標桿,截至2023年3月,累計培育國家層面的綠色工廠3616家、綠色工業園區267家、綠色供應鏈企業403家,帶動推廣綠色產品近3萬種。

然而,目前企業綠色轉型仍面臨著技術瓶頸、資金不足、政策支持不足、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先立后破、創新示范作為一個新賽道,成為很多地區、行業和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的務實選擇。2023年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調研發現,雙碳產品創新、綠色試點示范,以及產業協同等成為很多先行企業的選擇。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近期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座談會中指出,要加快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強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打造綠色消費場景。綠色制造的標準化、系統化、產業化發展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

2024年1月8日,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調研團隊走進遠景科技集團,從碳中和實現到技術賦能,從技術創新到標準設立,探索遠景科技集團打造零碳技術場景的創新實踐路徑。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遠景碳管理業務總經理孫捷帶領ESG辦公室成員和公關品牌部相關同事出席了調研活動,與調研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

以零碳技術賦能綠色工業

遠景科技集團已連續三年發布《零碳行動報告》,并于2023年報告中宣布實現全球運營碳中和,兌現“2022年實現運營碳中和”的承諾,成為全球最早實現運營碳中和的綠色科技企業之一。

交流會上,孫捷向調研團隊介紹了遠景科技集團公司旗下遠景能源、遠景智能、遠景動力和遠景創投的四大重點業務進展,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及零碳實踐,以及作為零碳技術伙伴為企業、政府、城市綠色發展所做的助力。

孫捷表示,遠景科技集團從風電設備制造商逐步發展成提供數字低碳轉型工具賦能企業減碳的零碳技術伙伴,既是新型綠色能源系統的構建者,也是綠色新工業體系的賦能者,每一步行動都經歷過思考和探索,都為應對氣候危機而努力。遠景不僅自身在2022年實現運營碳中和,同時通過領先的零碳技術解決方案,攜手價值鏈伙伴實現零碳轉型。

在技術創新方面,遠景構建了新型綠色能源系統,不僅保障了能源體系清潔、穩定、安全的核心要求,更為產業的低碳轉型和深度調整打下了基礎。遠景打造了方舟碳管理系統,從組織碳、產品碳、供應鏈碳三個方向著手,助力企業全方位多維度管理碳排放。通過方舟碳管理平臺,遠景實現了企業運營層面碳排放全追蹤并達成了運營碳中和,同時建立了風機、儲能等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工具,摸清每一款產品碳足跡水平,分析產業鏈排放熱點,為協同產業鏈上下游減排夯實了基礎。此外,遠景還開發了連接可再生能源與高載能產業的綠氫整體解決方案。

在供應鏈賦能方面,遠景不僅發布供應鏈目標引導重點供應商進行披碳及減排,更為供應商提供遠景方舟系統助力其高效精準得開展碳披露和碳管理,同時為供應鏈提供零碳工廠、智慧樓宇、分布式光伏、綠電、綠證、碳權益等解決方案。遠景積極打造零碳產業園模式,集成綠色能源和綠色工業體系,鼓勵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園區內投資建廠,驅動更大規模的低碳轉型。

在客戶賦能方面,遠景基于超前的零碳技術,打造引領性的零碳應用場景:為耐克打造首個風光一體化零碳智慧物流園區;助力勃林格殷格翰打造制藥行業首家碳中和工廠;助力圣戈班打造亞洲碳中和先行工廠;賦能豐田通商中國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支持星巴克打造引領綠色零售“greener store”;攜手元氣森林推出行業首款“零碳氣泡水”產品等。

以零碳園區實踐貢獻綠色標準

2022年4月8日,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鄂爾多斯遠景零碳產業園一期項目建成投產。該園區基于“新型能源系統”“零碳數字操作系統”“綠色新工業集群”三大支柱,為當地創造超過3000億元的綠色新工業產值,創造10萬個綠色工業崗位,實現每年減碳排1億噸。

遠景依托零碳園的實踐,從頂層設計到計量基礎,率先打造了引領國際要求的零碳園區標準體系,從規劃布局、統計核算、減排路徑、評估改進、信息披露等方面為零碳產業園的建設提供統一、清晰的前瞻性指導。

在分享探討遠景零碳工業園區的實踐案例時,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張亞龍表示,零碳產業園是驅動零碳的關鍵和希望,遠景通過可再生能源系統、零碳數字操作系統的創新應用,打造零碳產業園區的同時,推動形成了產業上下游共同綠色的生態系統,為未來中國城市碳中和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

遠景團隊也表示,遠景已作為技術支持方助力內蒙古自治區將支撐零碳產業園的三大創新體系變成內蒙古地方標準,將打造零碳產業園的經驗沉淀在《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綠色電力應用評價方法》和《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一套地方標準體系中。遠景零碳產業園正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實現集群式發展。目前,園區已入駐 9 家新能源頭部企業,初步形成以遠景科技集團為龍頭,華景、萬鋰泰、镕鋰為配套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以隆基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以美錦國鴻、協鑫集團為龍頭的氫燃料電池及綠氫設備制造產業鏈;以上汽紅巖、捷氫科技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遠景發揮頭部引領優勢,集聚氫能裝備、風機制造及其產業鏈,打造新能源裝備產業,同時引入遠景智能、遠景創投產業,突破包括新材料研發在內的高端技術瓶頸,打造綠色科技創新高地。未來十年,遠景也制定了極具雄心的目標,攜手合作伙伴在全球建設100個零碳產業園,屆時每年將實現減碳10億噸,相當于一個日本的每年碳排量。

勇擔綠色新工業革命“排頭兵”

會上,遠景團隊表示,全面構建綠色新型能源系統是可行的解決氣候危機之道?;陲L光儲氫智的系統化零碳技術能力,遠景在不斷地努力探索零碳發展的可能性。遠景與紅杉中國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的碳中和技術基金——遠景紅杉碳中和基金,加速碳中和技術創新,打造碳中和科技生態,投資涵蓋微藻合成、物流運輸、制氫設備、半導體新材料等領域的企業,幫助企業將碳中和理念植入企業文化的DNA中,為其最終釋放滾雪球般的復利效應。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李志青表示,政策、創新和投資是目前解決綠色發展困境的主要出路,遠景科技集團在綠色科技的實踐中,努力嘗試著解決困境的各種可能,是一個勇敢、值得敬佩的企業。比如在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方面,面臨著碳足跡國內外在方法學的認可與互通,以及數據的權威性、如何溯源的問題。目前企業在產品碳足跡方面的商業行為,都從實踐層推動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進而推動社會的綠色發展。

遠景團隊也分享到,遠景方舟碳管理系統對電池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對包括原料、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跨供應鏈各環節的碳排放情況進行實時統計,接軌國際標準,推出產品零碳綠碼,實現產品碳足跡可追溯可核查。比如遠景通過方舟系統對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內的動力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進行測算,并完成碳中和,形成可追蹤溯源、符合各類國際標準、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電池零碳綠碼”,保證“零碳貿易“在全球暢通無阻。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呂建中表示,遠景科技集團以“為人類的可持續未來解決挑戰”為使命,將能源與智慧融合于一體,基于能源,超越能源,以智慧能源構建未來場景,將社會邏輯與商業邏輯整合為一體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是以正向商業手段推動社會進步、環境和諧、經濟繁榮的代表性樣本。

在此過程中,遠景也實現了四大商業模式的突破:一是創立“做全球企業、政府、機構零碳科技伙伴”的定位,以此建立獨特的遠景生態化商業模式;二是在戰略落地過程中有所突破,探索“ToBToC”的價值鏈拓展,將商業智慧與社會環境效益結合起來,在策略上選擇有共識、能操作、可變現的綠色低碳合作伙伴,在時機上把握住機遇的現實性節點,在設計上從見效快和具有影響力效果的項目入手;三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突破,開發和推廣應用大數據智能化平臺,為企業、政府、機構賦能(格林威治、方舟、EnOS、孔明、電池綠碼、零碳園區標準等),這些系統不僅為客戶和生態賦能,同時也增強了自身在合作機遇中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杠桿效應;四是全球低碳技術共融的突破,與中國機電出口商會、中國汽車產業動力電池創新聯盟等協會合作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應對“碳壁壘“,與聯合國契約組織、交通部和院士工作站等權威組織合作發表各類產品低碳指數白皮書等,以期實現全球低碳技術共融,突破”貿易壁壘“。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表示,遠景作為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用不斷更迭的零碳技術解決方案,為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貢獻了智慧。遠景這些雙碳行動,也在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調研中得到了體現,2023年遠景科技集團在雙碳行動力百強榜位列第四名,得分是76.0分。同時,遠景科技集團在創新發展、綠色供應鏈、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兩年來均處于領先的位置,很大程度促進了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創新能力的整體發展。

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發現企業的雙碳創新行動,總結企業雙碳行動路徑,并讓企業的創新行動擴散開來,有助于加速中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兩年來,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及合作伙伴共總結提煉30家企業的雙碳行動案例。

2023年,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聯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和深圳市龍崗區科創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繼續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在綠色技術有突破、低碳轉型有創新、綠色發展有特點的在華企業案例,優秀案例將入選《“碳”路可持續:企業雙碳行動案例(2023-2024年)》,為行業的碳中和落地提供前瞻性、系統性的實操樣板。

在公開征集案例的同時,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也將組織智庫專家、行業協會、企業代表及其他綠色低碳領域專家共同走進企業進行實地調研,舉辦以低碳發展為主題的CSR思享薈,與企業負責人近距離交流減碳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