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詩歌,他的人生會不會更好?清代裁縫詩人吳鹍的故事

回顧吳鹍的一生,他作詩人,不知是他人生之幸還是不幸。為了詩,他拋棄了裁縫這個賴以謀生的職業,被親人誤解,遭鄉人鄙薄,最終淪為賭徒,拋妻棄子,甚至變身仆人,最后又無處安身,出家為僧。如果沒有詩,他的人生會不會平安靜好?

責任編輯:劉小磊

《儒林外史》插圖,祁偉威繪,采自《手繪儒生:儒林外史的二十種風雅》一書。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最后寫到一個裁縫叫荊元,他堅守著裁縫這門當年被認為比較卑微低賤的營生,業余時間卻彈琴作詩,過得很風雅,可以說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兩不誤。這是吳敬梓小說中刻意植入的由著自己性子活著,不為世俗束縛的理想型人物?,F實生活中,由裁縫逆襲成為詩人,卻走上了與荊元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就是清代乾嘉年間吳江蘆墟的吳鹍。

一、階層躍升:從裁縫到詩人

吳鹍是被詩人郭麐(頻伽)發現并提攜的。

郭麐(1767-1831),字祥伯,號頻伽,晚號復翁,江蘇吳江蘆墟鎮袁浜人,后遷居浙江嘉善魏塘。郭麐因其一眉瑩白如雪,故又自稱白眉生。他只是一個監生,雖然少有神童之稱,卻屢試不遇,久困場屋。他一生不是坐館就是作幕,卻創作了不少作品,著有《詞品》《詞話》《靈芬館集》《靈芬館詞》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郭頻伽從淮陰坐館(私塾)回家度歲,和他的弟弟郭鳳(字丹叔)在蘆墟鎮袁浜的家里作詩,作好后就放在桌上互相品評高下,在客廳一隅有一個請來作冬衣的裁縫,他一邊手不停地做衣服,一邊默默聽著兩兄弟的談論,表示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到了休息的時間,這個和他們年紀差不多的裁縫竟也走到桌邊,說出了自己的意見:這首我喜歡,這首很美。郭頻伽想:你一個裁縫,懂得什么,有什么資格來品評我們的詩?真是孟浪無知。本來想說幾句譏諷的話,但耐下性子聽聽,還有點道理。不免對這個裁縫刮目相看起來。

問問他的來歷,原來這個裁縫姓吳名鹍,就是附近鄉下人。父親早亡,他是母親35歲生的,行二,從小開過蒙,略識之無,10歲就拜師學了縫紉,出師后獨立謀生,因為聰明,做得一手好衣服,在當地很受鄉紳人家的歡迎。鄉紳人家婚喪嫁娶,會請裁縫到家做上幾個月的衣服,供吃供喝供住。這次吳鹍到郭家做衣服,聽了郭氏兄弟譚藝吟詩,心中一棵文藝之苗,茁然生長了起來。

從此,郭頻伽就拉他一起作詩賦詞,做了一個文友。好在“詩有別才”,學一半悟一半,俗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吳鹍也像《紅樓夢》里的香菱學詩一樣,邊做衣服,邊念念有詞,學起作詩來。幾天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