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退三步重回老路:阿根廷兩次經濟自由化改革為何失敗
米萊是第一次當總統,但阿根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過河”了。米萊能否讓阿根廷經濟續寫一百多年前的輝煌,能否給世界帶來一個“樣板”?
責任編輯:陳斌
米萊就任阿根廷總統已經一個多月了,他在短期內密集推出了多項政策,大力推動阿根廷往小政府、大市場的方向上走。這勢必會觸動部分利益集團的奶酪,所以也必然會遭到抗議和反對。米萊的支持率已經開始下降,工會也在籌備更大規模的罷工抗議活動,米萊的任期才剛開始,四年內能否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還充滿變數。
實際上,這并不是阿根廷經濟自由主義路線的第一次嘗試,1970年代和90年代,阿根廷分別進行了兩次激進的經濟自由主義改革,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阿根廷經濟不僅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而且再也沒有回到常態化發展的正軌上來,人們對經濟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的認識,也沒有得到改觀,還是在改革的大河里來來回回“摸石頭”,就是沒有成功過河。
第一次改革淺嘗輒止
阿根廷第一次經濟自由化改革發生在1970年代中后期,當時庇隆第二次執政,使阿根廷再次陷入經濟危機和社會動亂。1976年3月14日,軍人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當時庇隆夫人,也就是伊莎貝爾?庇隆政府,實行了長達7年的軍事獨裁統治。
而當時在1973-1976年,緊挨著阿根廷的智利,在皮諾切特軍政府的統治下,推行自由主義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阿根廷這邊本身就是希望國家走出庇隆主義的軍人發動的政變,他們也希望國家走出困境,回到正軌上發展。他們非常認同皮諾切特在智利的改革,認為必須徹底改革以國家干預為主的經濟模式。
軍政府任命了經濟學家馬丁內斯?德奧斯擔任經濟部長,負責推動改革。他跟今天的米萊類似,也是一位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他利用手中的獨裁權力,強推了一系列經濟社會改革措施,主張通過自由競爭和限制國家的作用,建立一種“生產型經濟”。
他初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控制通貨膨脹,削減財政赤字,平衡國際收支。改革匯率政策,實施貨幣貶值。削減公共開支,凍結工資,以減少公共部門的赤字。同時爭取外資支持,以擴大國內投資。在經濟危機得到初步控制后,他開始實行經濟開放,開放國內市場,降低進口關稅,鼓勵進口。另外,改革宏觀經濟結構,中止對工業出口的補貼;改革金融體制,實行金融市場自由化,批準建立新的銀行和金融機構。
阿根廷的這次改革,雖然以智利為榜樣,但學習得并不徹底。德奧斯只進行了金融自由化、對外開放和匯兌自由化等方面的改革,并沒有真正實行私有化改革,并未有效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相反在某些領域還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而且仍然沒有走出舉債發展的老路,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急劇增長,最終導致陷入債務危機。
1980年阿根廷再次發生經濟衰退,1981年經濟就瀕臨崩潰了,比索貶值400%,通貨膨脹率達100%。抵押貸款利率高達100%,大批債務人瀕臨破產,無法償還貸款,也導致大量私營企業無法償還美元債務。國家被迫將這些私人債務國有化,致使公共債務劇增。
1981年,德奧斯下臺,新上任的經濟部長隨即改變了阿根廷的經濟政策。1982年4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阿根廷高估了和美國的親密關系,英美等國家開始對阿根廷實施經濟封鎖。8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