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而天下治”:談談儒家與古典自由主義
孔子不但承認致富的正當性,還給富人提出了精神追求和提升的路徑,那就是富而好禮、為富而仁,讓富人成為社會楷模,從而更加長久地保持其富貴。
責任編輯:陳斌
國內一些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擁躉認為,中國傳統的思想資源中,奧派與墨家、法家比較契合,這實在是大錯特錯,與奧派最接近的是儒家,墨家、法家都與之背道而馳。奧地利經濟學派與古典自由主義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本文擬談一談儒家與古典自由主義的大量共同點。
原始儒家“忠君”
有人認為儒家在政治建設上毫無辦法,其實儒家推崇的是小政府,認為政府應該管得少才好,自然不會下功夫去給政府提供各種手段來規制民眾?!墩撜Z·衛靈公》載: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p>
孔子褒揚舜帝(無論是想象中的還是事實中的)的政府無為而治,不插手民間事務,放任民間共同體發展,舜帝作為君王,其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恭己正南面”的巫術,來作為民眾的宗教領袖,增加社會的凝聚力,減少民眾之間的爭斗。
“恭己正南面”的具體操作方法,即“垂衣裳而天下治”,其說來自《周易·系辭下》: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只要國君保持向南端坐、衣裳下垂、懷著祭祀的心態向上天求福,別的少管,國家自然會良好地運行。這樣的國君其實是虛君,跟現代的英女王、日本天皇相似,只作為國家象征,履行宗教職能,不掌握具體權力,但威望足以凝聚人心,減少社會爭斗,有君主制之利而無其弊。
由于國君是宗教首領、國家象征,所以當然不能被人推翻。要是有人謀朝篡位,大家心里不服,新王朝只能用暴力壓服,那樣就會進入帝國時代,百弊叢生了。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導致戰國的普遍秦化就是明證,所以原始儒家(先儒)要強調忠君,但這只是為了維護政治秩序,孔子、孟子并無意為國君提供任何具體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