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不是“洪水猛獸” ,專家解讀首份“銀發經濟”文件

老齡人口中的失能老人,由于各種不同的主客觀原因,失去了生活自理的基本生存能力,如果沒有來自家庭、社會、政府的幫助,他們將失去生命的尊嚴和生存的體面。我認為只要解決了半失能、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就解決了老齡社會的關鍵問題。

有效需求不足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是當前中國養老服務發展中不容忽視的現象。需要是一種主觀期望,需要加上支付能力才是需求。很多老人生了大病,如果沒有醫療保險,寧可在家熬著也不去看病,就是因為缺乏支付能力。有支付能力之后,還要有支付意愿,才能形成有效需求。

責任編輯:曹海東

《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是我國首次直接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并且對銀發經濟的概念作出了明確定義。視覺中國 | 圖

2024年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4個方面26項舉措,涉及養老照護、農村養老、智慧健康養老等多領域。

這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也是國家出臺的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聚焦了養老產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問題。

此前的1月5日,2024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老年人群,研究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政策舉措。會議強調,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既利當前又惠長遠。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為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6%。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約30萬億元,具備較大發展潛力。

圍繞意見出臺的背景、重點問題和養老服務發展困境,南方周末記者訪問了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張思鋒。張思鋒長期從事養老服務和養老保險研究,他認為該文件“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落實到了操作層面,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國銀發經濟仍處在成長階段初期”

南方周末: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作為2024年國辦1號文件,有哪些重要意義?

張思鋒: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超過7%即為“老齡化社會”,14%以上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000年被視為中國的老齡化元年,到2023年底,我國老齡人口21676萬人,占總人口的15.4%,已經步入中度老齡社會。老齡化問題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重大現象,也是國際人口老齡化趨勢在中國的反映,這遠遠不僅是當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