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錯親的“上海孤兒”,不道破的情感謊言
2015年王志強在安徽馬家“認錯親”時,場面要盛大許多,皖南小村的鞭炮放了又放,馬家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我們把所有感情都給出去了”。
嘎魯找到過一次“家”。那家的老太太當時92歲了,但后來鑒定兩人沒有血緣關系。想著老人已經高齡,第二年過年,嘎魯一家又到宜興探望老人,以兒女的身份走動著,直到兩年后老人離世。
猶豫再三,崔文柄決定告訴山東淄博認錯的“小叔”真相。對方回復:“恭喜你們大團圓”,緊接著,說了一句他意想不到的話:“我10年前就知道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何海寧
2024年1月12日,王志強與姐姐見面擁抱。南方周末記者劉怡仙攝
DNA在基因庫里“滾”了5個多小時,比對結果就出來了。
“是,是你的小叔?!贝尬谋拥较?。2023年12月27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王志強與江蘇省常州市的崔家兄弟,經警方鑒定,具有全同胞關系。
本是皆大歡喜的認親喜事,雙方卻顯得尷尬。
崔文柄早在18年前就已認回了一個“小叔”,王志強也與安徽省肥東縣的馬家認親8年了。他們都在小心翼翼地想,如今再認親,是不是傷害對方?
小心試探后,王志強和崔文柄兩家人達成統一意見:私下里悄悄認了,最初的共識是“不接受媒體采訪”“做好保密工作”。
然而當劇情繼續發展時,他們發現“認錯親”的對方,其實都早已知情。
這場“認錯親”和“認對親”的故事各方,都來自中國歷史的深處: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因為江南大饑荒,大批嬰兒由政府安排,分批北送,由當地人收養。在這個“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檔案中,王志強的身份有了更多宏大敘事的稱謂:上海孤兒、國家的孩子。
時間早已過去一個甲子,當年拋別家鄉的嬰孩,如今已步入老年。當尋找來處的故事徐徐展開時,相比較“認對親”,“認錯親”往往承載著更為厚重的人情冷暖。
錯認
“有些奇怪?!睂びH志愿者昌江濤第一次到江蘇省常州市走訪時并不順利。他感覺對方“冷冰冰的”,與平常尋親者不一樣。
2023年12月12日,錫林郭勒盟公安局發來6個與王志強相關的人員信息,認為王志強與常州崔姓家系可能存在親緣關系。
錫林郭勒盟是當年接收“國家的孩子”較多的地區之一。2023年4月開始,錫盟公安局應當地需求,著力幫助“國家的孩子”尋親。他們通過刑偵技術鎖定尋親者大致的親緣關系所在地,再將信息發給尋親志愿者,請志愿者到現場調查走訪,以此進一步精準比對DNA。
志愿者昌江濤面臨的困難是崔家村已經拆遷安置,村民們住進了一棟棟高樓中。高樓里,大門打開一個小縫又關上,“我們沒有送出去的孩子”,便再也不多說什么。此前一天,另一位志愿者周六君也遇到類似情況。幸好有位村民幫忙,打聽到崔家村有兩個孩子在1960年代初送走,當即采了他們太爺爺的血樣,寄回錫盟公安局等待進一步核查。
與此同時,在錫林郭勒盟,尋親的王志強內心焦灼。8年前,他與安徽馬家認親,在那個家里,他被認作排行老七的親兄弟,父母在1960年將他與老五一起送走。
2015年認親之后,他一直想幫著找回老五,于是他向錫盟公安局求助,但在血樣比對中,意外發現自己與馬家沒有血緣關系,而與常州崔氏家系更為接近。
王志強的情緒一時難以平復,他們和馬家關系要好,往來頗多。更令人困惑的是,王志強與馬家兄弟曾在一家民間的基因庫里做過DNA比對,結果顯示他們屬于同胞兄弟。
是否還要進一步尋找呢?尋親志愿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