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ESG評級應具備預測未來的功能|解碼中國ESG評級
評級是一種信息源,幫助我們找出最合適對象,匹配相應的資源。好的ESG評級應該具備預測性,使人們看到企業未來某方面的真實表現。
一家飲料公司在ESG評級獲得了良好的分數,但是它的塑料瓶卻是海洋垃圾中常見的污染源,這往往成為是人們質疑ESG評級的論點——高ESG評級可能讓企業顯得比實際更環保,直接或間接“誤導”資源投向可持續發展表現不佳的對象。
另外,由于ESG評級結果大相徑庭,投資者、消費者、客戶很難在不同結論之間得出可靠的見解和比較。ESG機構也因評價工具、過程缺乏標準化和透明性而遭受批評。
存在這么多問題,我們還要不要用它?如果現狀令人不滿,我們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怎么樣更好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專訪了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金融系講席教授、中國教育部長江講席學者曾曉亮。曾教授在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市場領域研究近二十年,對于ESG評級的發展狀態、內在邏輯和核心價值見解深刻,我們從本源出發,撥開迷霧,重溯ESG的內涵和價值,探索發展趨勢與方向,為未來清醒地行動提供參考。
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金融系講席教授 曾曉亮
中國比發達市場更需要ESG
南方周末:依你所見什么是評級?全球ESG評級目前處于什么狀態?
曾曉亮:評級是一種信息源。目前市場可看到多種多樣的信息源,包括企業自己發布的訊息、媒體的采訪和分析、社交媒體上的意見等等,但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立場和出發點,存在漂綠、虛假信息、視角局限等噪音。評級機構可作為一個相對專業、獨立、客觀的信息源,減少噪音,為市場提供實質性訊息。
目前全球ESG評級處于訊息量化堆積過程,離實質性還有差距。但對資本市場而言,信息越多越好,即便質量不高,也好過沒有訊息,否則信息挖掘成本將非常高。評級機構數量增多,對資本市場有正向的價值,畢竟更多人說話比不講話,對整個環境更有益。
南方周末:目前中國ESG評級處于什么發展階段,存在哪些問題與挑戰?
曾曉亮:處于誕生起步階段,數量在逐步增長。隨著評級機構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市場發揮調節作用,不專業的機構、不合格的評價體系將被淘汰,更專業的機構會留下,或被其他機構加持,提升權威性和可信性。所以,目前ESG評級市場仍需一定時間的自我沉淀,讓子彈飛一會兒。
目前ESG評級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評級結果的可信性、可用性、權威性等尚未得到驗證,我們希望ESG評級可以幫助人們篩選企業,了解企業發展的多方多面,但受限于成本、專業能力等限制,ESG評級目前尚達不到這些要求。
南方周末:ESG與中國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哪些關系?
曾曉亮:高質量發展內涵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能帶來預期回報,二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持續帶來回報。一個是高度問題(回報高低);一個是寬度問題(回報短暫還是長久)。傳統財務投資帶來的是精準回報,但未必長期;ESG可滿足既帶來回報,并保持一定時間周期。
因為,ESG涉及員工忠誠度、客戶美譽度、合作伙伴口碑等無形的資產,這些無形資產才是決定公司長期穩定性和成功的關鍵因素。企業要實現長期回報,必須有這些無形資產的加持。
與歐美相比,中國更需要ESG,因為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歷程較短,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增長和回報的長期性。進入新階段,未來的路要走么走,需要對長期回報、隱形資產因素進行分析,發掘高速發展過程中未注意到的問題,因此ESG對中國市場來說會更重要。
好的ESG評級有助于合理分配資源
南方周末:中國建立本土的ESG評級體系有哪些意義?
曾曉亮:評分系統存在的目的是找出最合適對象,匹配相應的資源。就像給學生打分,目的是找出合適的學生,給予獎學金、交換、保送等資源支持。
中國經濟體系中資源有限,銀行資金、投資者資產、生態資源等如何分配,需有符合中國本土市場需要的評級體系,幫我們找出合適的公司。
ESG評級能夠幫助我們看到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側面,使資源不足的中小企業也有機會通過環保工藝、員工發展等指標上優秀的表現被看到,在同儕里脫穎而出。
南方周末:高質量的ESG評級,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特征?
曾曉亮:要具備專業性、客觀性、透明性、預測性、確認性。首先,ESG評級打分者必須具備足夠專業能力;其次,評級機構需要保持客觀,其牟利方式、服務對象都會影響它的客觀性;第三,透明性,評分的規則、邏輯需要足夠清晰明確;第四,預測性,歷史的評價結果應能夠預測企業未來某方面的真實表現;第五,確認性,當前的企業表現能夠通過過去的評價得到確認和驗證。
后兩項尤為重要,要求評級者所設置的指標體系,能夠體現過去、現在、未來的維度,明確當下哪些指標對企業未來財務和非財務表現有多大程度的影響力,這在指標背后設置邏輯中應該有所體現。
南方周末:哪些機構可以做評級?評級機構最核心的責任是什么?是否需要進行監管?
曾曉亮:以西方為例,長期存在的、可信的評級機構,都是非牟利的機構,由證監會、交易所主導。評級機構的核心責任是,透過評級確保國家有限資源有效分配。具體操作上,其指標能夠預測和確認企業的實際表現,包括財務表現和非財務表現。
評級機構的基本倫理是,避免利益沖突,平衡投資者、利益相關方等多方訴求,最好能滿足社會、環境要求,同時給投資者帶來回報。
ESG評級信息不像財務信息,有成熟的規范可識別出企業造假,所以需要政府、交易所等監管機構對評級機構進行監管,判別打分者的身份、級別、資質,以及是否存在利益沖突,從而驗證評級信息。
ESG指標科學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南方周末:應如何提升ESG指標設置的科學性?
曾曉亮:應利用科學工具,將海量的碎片信息條理化、結構化,通過對企業市場表現的分析和比較,調節指標權重、維度等參數,最終發揮一定的預測功能。目前評級機構的一個問題是指標大多參考已有的標準或者指南,沒有對不同行業、不同權重的指標作用范圍、影響因子進行驗證,不夠嚴謹。
應該鼓勵評級機構和學術界、研究界合作,通過統計分析,對指標設置的科學性進行驗證,做好信息挖掘、解讀和分析,才能充分發揮ESG的價值。
南方周末:如何構建良好的ESG評級生態?
曾曉亮:理想中的ESG生態應該由監管部門出臺相關的信息披露指引,企業按照規范披露,提供實質性的信息;不同類別的評級機構挖掘信息,對企業各類表現打分,提供更細膩的預測;學術和研究團隊分析ESG數據,找出不同類別ESG指標對企業、對利益相關方、對社會的影響,反過來為評級機構和監管部門提供參考;政策制定者由此制定相關規范,引導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市場目前處于ESG信息“食材”堆積過程,等食材足夠充足,人們能識別和驗證哪些食材、對哪些人、在什么條件下營養價值更高,才會真正有價值。
企業不應過分關注評級結果
南方周末:企業應該怎么正確認識、利用ESG評級?
曾曉亮:我們常說不要以貌取人,往往因為人一定會以貌取人,這也是企業重視評級的原因之一,但企業不該僅把提升“好看的”分數當作ESG披露的目的。
企業想要證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多個方面獲得良好的評價,需讓人們看到真正將ESG理念融入產品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員工福利和培訓等全部運營環節,放大隱形資產的價值,這樣才能從內到外“都好看”。不然,評級只根據企業“化妝”結果得出,成為一種“照騙”。
建議企業不要過分依賴簡單的ESG評級結果,而應把關注重點放在利用ESG工具凸顯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特質,獲取長遠的回報。
南方周末:企業管理者應如何挖掘ESG實踐對經營發展的價值?
曾曉亮:一種觀念認為,只有金字塔頂端、不差錢的企業才有實力做ESG。因為中國很多企業利潤微薄,以規模生產為主,高價值創新產品較少,暫時沒有足夠資源和意識進行長期投資。
然而,ESG能幫助企業構建行業專屬的競爭優勢,如擁有一項綠色產品或者環保工序,企業就能比競爭對手使用更少的資源,節省更多成本,也樹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即使對于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暫時沒有能力落實ESG的方方面面,只需比同行做好某一方面,都將產生一定的優勢。
南方周末:公眾在ESG生態圈中發揮著哪些作用?
曾曉亮:公眾應成為企業和ESG之間的潤滑劑。ESG真正影響的是企業的利益相關方,公眾是顧客、員工、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總和,只有他們了解ESG的內涵和價值,知道企業ESG實踐能給社會、環境、自身帶來何種好處,才會支持企業、給企業帶來回報。
如果沒有公眾認可,ESG浮于表面,企業只是簡單披露ESG信息,看不到對經營帶來的價值,ESG投資無法獲得收益,ESG最終只能淪為“炒分數”的評級游戲。
媒體一大責任是做好ESG價值的解讀和傳播,讓公眾知曉企業ESG績效與日常生活、消費、求職等關聯,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從而影響企業的行為。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