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產業化,考驗中國協同創新
電池的技術變革約以30年為周期,全球主要企業將固態電池的產業化節點設定在2030年前后。從現在開始的7年時間,是否足夠中國為固態電池產業化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唐家樂
2024年1月21日,星期天,“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CASIP)在北京成立。
盡管它只是一個由中國產學研促進會復函成立的平臺,但得到中國多個部委、高校、科研機構、金融界、電池和汽車產業鏈企業的支持,二百多名代表從各地趕赴北京,參與和見證這一平臺的誕生。
全固態電池被稱作“下一代電池”“未來鋰電的終極形態”,目前其產業化還面臨關鍵材料、界面、復合電極等一系列科學挑戰,但日韓歐美企業已取得初步成果,并有望借此實現換道超車,挑戰中國電池產業。
中國當然不愿錯失這一可能的全新技術賽道。CASIP幾乎匯聚了中國電池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主體,準備就全固態電池研發、產業鏈協同創新、科研成果商業轉化展開合作。
這一平臺的主要發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成立大會發言中呼吁,2030年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突破的可能性極大,為此要敲響警鐘,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實現中國電池產業持續引領全球。
2024年1月21日,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在北京成立。圖片由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提供。
全固態電池,牽動兩大產業
大會當天,參會的企業代表多來自電池和汽車兩個產業。既有寧德時代、弗迪電池、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億緯鋰能、豐巢能源等電池制造企業,也有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北汽、廣汽、比亞迪、奇瑞、蔚來等整車制造企業。
眼下,中國在這兩個行業的全球版圖中是極為重要的存在。中國自2009年起連續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自2015年起連續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其中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