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風痕,紙墨斑斕:讀鍾譯新版《魯拜集》
從鍾錦對押韻的處理方式,可以看出他的宏大愿景——他站在舊體詩詞通往新詩的橋上,悵望著這個世紀疑難的兩頭,試圖彌合一個怎樣巨大的詩學鴻溝。
責任編輯:劉小磊
《魯拜集之美》,鍾錦譯解,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4
《魯拜集》雖然是一本極薄的小冊子,但在英國詩歌史上卻有著深廣的影響。它的原作者是11世紀后半葉古代波斯塞爾柱王朝詩人奧馬爾·海亞姆。他平生寫過好多這種叫作“魯拜”的四行詩,被英國詩人愛德華·菲茲杰拉德翻譯成英文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這本翻譯成英文的詩集出版于1859年,跟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是同一年。按照它最流行的1879年第四版,它只包含一百零一首“魯拜”,總共不過四百多行。這對于盛產長詩、動輒千行的英國詩壇來說,不能算是一部很起眼的作品。從格律上說,它這種四行詩在譯成英文時,其韻式雖然有點新奇,但是所有詩行都采用了傳統英詩的抑揚格五音步,沒有太明顯的突破。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涌現過許多杰出的詩人,這部詩集在初版時沒有激起多少波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自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后,這本小冊子就聲望日增,到了二十世紀,這區區四百多行詩,就穩穩地占據了各種英詩選集,其中的原因是值得玩味的。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執政長達六十年)正處于她執政的鼎盛階段,英國處于世界經濟的中心,構成詩歌生產與消費主體的中產階級已經形成。整個社會既充滿了科學自信,又彌漫著信仰危機,各種思潮和理論發生激烈的沖突,數百年積累起來的統一的意識形態開始瓦解。英國作家約翰·凱里在《詩歌小史》中指出:“地質學家們發現,地球比《圣經》上說的還要古老幾百萬年,大陸板塊始終在漂移;不僅是人類,而且人類存在的所有遺跡,都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毀滅。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在這些知識面前都無法繼續存在?!蹦鞘且粋€充滿悖論的時代,由此引發人們思想深處的不安——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英國詩人愛德華·菲茲杰拉德。
《魯拜集》這樣一部從古代波斯文翻譯過來的英文詩集,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當遙遠,它與其他東方文化作品一樣,自帶一份神秘色彩,對當時的英國人乃至歐洲人都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他們相信東方文化有一種超自然能力,可以緩解他們的社會焦慮。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