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行動待提速,“難而正確的路”怎么走?——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榜(2022/2023)解讀

中國企業的雙碳行動逐步走向了“動真碰硬”階段,這將是一條“難而正確的路”。調研發現,企業雙碳行動力指數出現“回調”,企業需提升雙碳行動力度和速度以應對氣候變化。

責任編輯:譚暢

2023年夏,氣溫突破了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點;2023年冬,中國北方又遭遇了幾十年來的最強寒潮……極端天氣正愈加頻發,全球變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愈發明顯。

加速氣候行動與合作對話成為當下全球各國的共同訴求。從《巴黎協定》到《阿聯酋共識》,全球氣候合作已由“去碳化”的共識藍圖行至“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具體路線上。誠然,共識之下的行動,尚不能匹配現實中的氣候危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打破紀錄——氣溫創下新高,世界未能到達減排目標》顯示,各國必須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協定》中承諾的更強硬的減排措施,否則到2030年將面臨全球變暖2.5至2.9攝氏度。

中國雙碳目標提出三年來,頂層設計逐漸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產業結構持續升級,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達成廣泛共識。微觀層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啟綠色征程,在追求自身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也為促進全社會的碳中和進程貢獻力量。

為跟蹤、研究中國企業及外資在華企業對雙碳目標的響應以及綠色低碳轉型現狀,2023年8月,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繼續啟動“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項目。通過公開資料搜集、問卷調查、企業實地調研等方式,歷經四個月,共調研217家企業,最終形成“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榜(2023)”。

基于調研發現,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同時產出《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觀察報告(2022-2023)》。報告指出,中國企業的雙碳行動在經過兩年的意識提升、共識建設之后,逐步走向了“動真碰硬”的低碳轉型階段,這將是一條“難而正確的路”。報告進一步總結了中國企業雙碳行動的現狀和特征,得出中國企業雙碳行動的“七大觀察”。

觀察一:碳指數,比上年略有“回調”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遲緩,中國雙碳行動走向縱深,企業踐行行動進入實質性階段。同時,課題組對本年度雙碳行動力調研指標進行了優化調整,更加關注企業的減排力表現。年度調研結果顯示,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指數略比上年略有“回調”。

2023年,上榜企業雙碳行動力平均得分為50.9分(百分制),略低于上年的53.9分。其中,雙碳領導力表現最好,平均得分為61.4分,減排力表現較差,平均得分為46.7分。說明調研企業較為重視雙碳頂層設計,但在運營減碳、低碳轉型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中國企業雖然意識到雙碳議題的重要性,但綠色低碳轉型剛剛起步。

從企業類型看,生產制造型企業雙碳行動力表現較好,上榜企業數量和平均得分均優于服務型企業。100強中,生產制造型企業占63家,平均得分為52.9分;服務型企業占37家,平均得分為47.4分。其中,榜單前10名中,只有阿里巴巴一家服務型企業。

圖:上榜企業雙碳行動力得分(百分制)

觀察二:碳治理,權責更清晰

2023年6月,《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正式發布,得到了國際證監會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國際組織以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該標準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相兼容,強調企業應圍繞雙碳議題加強董事會治理、風險管理等工作。

調研發現,雙碳議題在企業管理中的位階進一步提升,納入董事會治理、風險管理已成為企業開展雙碳管理的重要途徑。調研顯示,有97家企業的董事會對氣候或環境議題、目標、規劃進行監督,較上年(66家)大幅提升;有81家企業參考了TCFD建議等指南開展了氣候相關風險機遇分析;有60家建立可持續發展/ESG/雙碳或相關委員會,管理雙碳相關工作;有42家將減碳/節能績效與董事會/高層管理人員薪酬掛鉤,較上年(29家)有所提升。

圖:100強企業碳治理情況(單位:家)

觀察三:碳目標,落實需細化

設定減碳目標已成為各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共同訴求。隨著我國雙碳“1+N”政策體系的基本建立,各行業積極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助推企業碳目標設定。同時在資本市場上,企業氣候相關風險敞口與應對表現也成為投資者投資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

調研企業正在積極將外部期待轉化為實踐,但企業碳目標的雄心仍然不足。百強企業中,雖有87家公布了減排目標,但公布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的僅有25家,公布減碳強度目標的有13家,公布減碳比較目標的有10家,公布運營層面碳中和目標的有39家。

圖:100強企業碳目標設定情況(單位:家)

同時,從目標設定到具體落實減排,其間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只有48家企業制定了實現碳目標的詳細路徑。部分企業只開展了短期的減排規劃,對長期如何實現達峰與中和方向不明;部分企業只提及具體減碳措施,但未提出可衡量的階段性量化目標與預期成果。

觀察四:碳績效,部分企業有所退步

企業的減碳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依賴于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低碳轉型作為大前提,也需要企業充分發揮能動性,從節能減排、能效提升、技術研發、產業鏈協同等多方面發力。從宏觀看,2022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達到36.2%,但仍有六成以上為化石能源發電,電網的平均碳排放量較高。從微觀看,企業的低碳轉型在前期需要進行經營方向的重大調整與大量的資金投入,并非能夠“一蹴而就”。

在92家公布碳排放數據的企業中,年度碳排放總量同比上升的有49家,下降的有43家。從排放強度來看,上榜企業中有1/3的企業碳排放強度上升,40.5%的企業單位產值能耗上升,這一比例相較2022年有所上升,說明上榜企業的減碳績效實際有所退步。

圖:100強企業排放量增減情況(單位:家)

觀察五:碳試點,成為轉型切入點

自2017年開始,工信部每年遴選綠色制造名單。截至2023年3月,已在國家層面創建綠色工廠3616家、綠色工業園區26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03家,我國已經基本構建起綠色制造體系。綠色工廠已成為企業開展低碳生產的有力切入點。

調研發現,62家制造業上榜企業中,有50家獲得了不同層級的“綠色工廠”稱號;在38家服務業上榜企業中,在中國境內有零碳/近零碳運營場所的已經達到16家。

圖:調研期內上榜企業中碳中和認證情況(單位:家)

觀察六:碳技術,創新與商業化并重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16-2022年,除中國以外,全球其他國家綠色低碳專利授權量呈現負增長。而中國2022年綠色低碳有效專利達21.8萬件,已成為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量。雖然我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在儲能、氫能、碳捕獲和封存等領域,技術商業化和規?;孕枰L期的投資。

調研發現,有80家上榜企業開展了產品綠色設計、循環利用、包材減量等實踐;76家企業投資、支持了碳中和相關產品/項目/技術,56家企業開展綠色、低碳課題研究,還有27家企業已推出了碳中和認證產品或項目。

圖:100強企業綠色實踐、研究與產品情況(單位:家)

觀察七:碳共識,貫穿價值鏈上下游

在供給側,自202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來,綠色供應鏈管理創新工作不斷加速,天津、上海、東莞、深圳等城市率先開展了綠色供應鏈管理創新和試點工作。在需求側,歐盟、英國等市場對高碳排產品設置貿易規則,倒逼國內生產制造的低碳轉型。個人消費市場上,2022年《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提升了消費者對綠色消費的關注。貫穿價值鏈上下游的低碳共識逐漸形成。

調研發現,上榜企業面向供應商、同行、客戶、消費者等不同相關方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低碳行動,低碳共識逐漸形成。92家上榜企業建立了綠色采購相關制度,64家企業發起或支持了氣候變化相關公益項目,56家企業參與/支持雙碳標準制定,56家企業加入國內/國際的雙碳行動網絡/倡議,53家企業協助客戶或合作伙伴降碳,46家企業開展了引導綠色消費的活動。

圖:100強企業價值鏈綠色行動情況(單位:家)

“碳”路未來,行則將至

2023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元首發布“中美陽光之鄉聲明”,強調中美雙方重申致力于合作并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應對氣候危機。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位列九項工作部署之一。

中國企業在雙碳之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然而,前路迢迢,時不我待?;趯ζ髽I雙碳行動的長期觀察,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認為,企業作為減碳行動的重要主體,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設立更具雄心的目標,并在速度和力度上進行提升,以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以及全球溫控目標的達成。

雙碳“施工圖”需細化。雙碳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一項面向2060年的長期性工程,雙碳工作需要進行系統的規劃,既要制定有雄心的減排目標,明確雙碳工作藍圖,也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實際的“施工圖”。企業應將“藍圖”變成更為具體的“施工圖”,保障雙碳目標真正落地。

科技賦能應注重成果轉化。企業應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能效提升、低碳材料、低碳能源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同時,企業也要關注綠色低碳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加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社會協同匯聚綠色發展合力。實現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需要全社會的動員和銜接,才能激發更大的綠色轉型創新活力。企業應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鏈網絡,將低碳理念、優秀實踐與管理方法延伸至供應鏈各環節,聯合上下游伙伴打通環節壁壘,提升效率。面向終端消費者,企業應積極培育綠色消費市場,促進全社會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

開放合作參與全球凈零排放進程。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零碳倡議,對標全球最高減碳標準,與商業伙伴相互學習,分享成功經驗。同時,也要學習全球市場中雙碳相關的法律法規、貿易規則,注意氣候合規與風險規避。

2022年,南方周末發起“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項目,在已有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基礎上,獨立研發了雙碳行動力模型,對國企、民企、在華外企的雙碳行動成效進行評價。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包含領導力、減排力、創新力、協調力四個維度41個指標,是國內首個從企業行動角度出發的系統、多維、量化的雙碳評價體系。

圖: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模型

調研信息收集以問卷研究、公開資料調查、面對面訪談為主。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準確,調研組盡最大可能多渠道收集企業信息,查閱公開資料包括且不限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ESG報告、年報、碳中和專項報告、官網等公開信息等。調研結果以上述觀察報告及榜單的形式進行發布。了解詳情,掃碼下載《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觀察報告(2022-2023)》。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