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報復性擠爆3.5分餐廳”:消費者評價機制為何失效? | 快評
讓平臺放棄操縱內搜索排行機制與結果及出售“公域流量”謀利的營利模式,只從撮合買賣雙方交易中賺取傭金,平臺才更可能中立化,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打擊刷分、刷評價的行為,以維護自身的聲譽。平臺唯利是圖、沒有下限,想要從過手的每一分流量中榨出油來、剔出肉來,不在乎自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評價與自身聲譽,才是一切亂象的根源。
責任編輯:辛省志
你與家人出去吃飯,會在平臺上看評分選擇飯館嗎?在確定菜系或品類之后,會選擇評分最高的那家嗎?一些人的看法是:評分不那么高的店可能更好吃。近期,“年輕人報復性擠爆3.5分餐廳”,就反映了這種心態。從大家的反饋來看,去“高分店”踩坑的不少,去“低分店”反而常常超出心理預期。也就是說,消費者打分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失效了。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打分評價機制已成為經濟學上“市場聲譽機制”的現實形態。大家作為消費者,幾乎每天都在打分:下了網約車之后打分,網購之后打分,買了書之后打分,看了電影之后打分,在外面吃飯之后打分,從酒店退房之后打分……
在理想情形下,打分評價越高的商品或服務,該項商品或服務的品質越高,作為商品或服務提供方的商家聲譽也就越高;打分評價越高的商家,其聲譽也就越高。邏輯上,這并不要求每一個消費者都冷靜客觀公正,超越個人的喜好與厭惡。假定消費者的道德水平是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