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康復獲突破性進展丨科創要聞

一位車禍引起頸椎處脊髓完全性損傷(ASIA評分A級)、四肢癱瘓14年的患者,接受腦機接口試驗,將兩枚硬幣大小的處理器植入顱骨,采集感覺運動腦區神經信號,手術后10天出院。

責任編輯:黃金萍

一位車禍引起頸椎處脊髓完全性損傷(ASIA評分A級)、四肢癱瘓14年的患者,接受腦機接口試驗,將兩枚硬幣大小的處理器植入顱骨,采集感覺運動腦區神經信號,手術后10天出院。

經過三個月的居家康復訓練,患者可通過腦電活動驅動氣動手套,實現自主喝水等腦控功能,抓握解碼準確率超過90%;患者脊髓損傷的ASIA臨床評分和感覺誘發電位響應均有顯著改善。

2024年1月2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腦機接口研究團隊與北京市宣武醫院聯合團隊,召開臨床試驗階段總結會,宣布在2023年10月24日進行手術的首例患者,腦機接口康復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次首次植入試驗,無線微創植入腦機接口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系統軟硬件由清華大學醫學院洪波教授團隊與博??悼萍己献鏖_發,臨床合作單位包括宣武醫院、天壇醫院。

該系統采用無線微創設計,體內機埋在顱骨內,電極覆蓋在硬膜外(硬膜位于顱骨和大腦皮層之間,起到保護神經組織作用),不損傷大腦細胞。居家使用時,體外機接收腦內神經信號,傳送到電腦或者手機上,借助解碼算法實現腦機接口通信;植入顱骨的體內機,由體外機隔著頭皮供電,無需電池,患者可終生使用。

另外,第二例脊髓損傷患者植入已于2023年12月19日在天壇醫院成功進行,信號接收正常,患者目前在居家康復訓練中。

同在1月29日,美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上稱,公司團隊于1月28日進行了首例腦機接口設備人體移植,移植者目前恢復良好。

腦機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是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信息通道,實現兩者之間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術。

按照技術劃分,以上兩項研究都屬于侵入式BCI,即通過神經外科手術將電極等信號記錄裝置植入腦內特定部位,實現精準定位的高通量神經信號采集的腦機接口技術。

Neuralink尚未披露更多細節。但從它在2023年9月發布的臨床試驗對象招募信息看,同時兩項試驗的病例類似,Neuralink面向的是因頸脊髓損傷或肌萎縮側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