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健康、紅肉致癌”?肉類健康與否跟肌紅蛋白沒任何關系
不用太擔心吃獸肉/紅肉的致癌風險。仔細讀過各種調查的原始數據,你會發現風險提高看上去很嚇人,實際一算變化不大——比如每天攝入獸肉增加100克,癌癥總體風險增加17%。但是我們知道,癌癥本身就是低風險的疾病,總體發病率約為0.186%。在此基礎上就算再提高百分之十幾,也只不過是改變了小數點后好多位的幾個數字。避開基數談比例上升也是耍流氓。
責任編輯:陳斌
每到過年總是少不了美食,當你咀嚼著各色大魚大肉時,你可能又會想起來“白肉健康、紅肉致癌”的說法,很多人甚至被嚇得再也不敢吃紅腸和熟的蝦蟹——因為這些都是“紅色的肉”。
然而這其實是個翻譯來的誤會:歐美人喜歡吃牛羊和雞魚,而牛羊肉肌紅蛋白含量較高,所以生肉多為鮮紅色,熟了之后是紅褐色,歐美人就將其稱為“紅肉”,并常用來泛指一切哺乳動物的肉;而雞魚的生肉多為淡紅色到白色,熟了之后往往更白,于是禽肉和魚肉在歐美都叫“白肉”。
很明顯,這個“紅白肉”的分法非常模糊籠統和不科學,除了帶來誤解幾乎沒啥用:歐美人自己也經常被這分類搞懵,很多被嚇得不敢吃金槍魚和火雞——這倆雖然不是哺乳動物,但肉類中肌紅蛋白含量也很高,所以也很紅;而作為哺乳動物的豬,肉中肌紅蛋白含量反而較低,熟了之后偏白色,也讓歐美人疑惑:是不是該算白肉?
實際上哪些肉類不健康這個問題,和肌紅蛋白就沒有任何關系。所以一開始就不該把“紅白肉”這么莫名其妙的概念翻譯過來,簡直是徒增煩惱——只需要粗暴地記住,有致癌風險的是獸肉(哺乳動物);其他肉類不管黑白紅黃藍綠,都沒有這個風險(雖然和本文無關,但如果真碰上了綠肉,建議還是小心為好)。
哺乳動物的肉
但這樣問題就來了,到底為啥吃哺乳動物的肉就會有風險?
獸肉攝入量增加,與患癌風險提高相關,這確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統計學證明。后來的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