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回甘之地

回甘,字面意思指回味甜美,但它本身的含義遠比字面解釋要豐富,與其說是一種瞬間的感覺,不如說是對一個體驗過程的描述。滋味由澀變甜,從不喜到歡喜,漸入佳境,回味無窮,讓人念念不忘。我對普洱的印象,若以一個詞來概括,那便是“回甘”。這感覺,像喝完一杯普洱茶或普洱咖啡,又像咀嚼過一枚油甘果,苦澀之后在口腔漸起的甘美。

責任編輯:楊嘉敏

普洱是我的故鄉,但我似乎從未好好認識過它。

小時候,生活在四面環山的壩子,一心只想快快長大,大到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翻過大山,看看外面的海洋和草原,大漠與長河。外面的世界當然很精彩,但時間久了,漸漸發現其實自己的家鄉并不差,也是他人向往的詩和遠方。然而此時我驀然發現,家鄉對我來說仿佛最熟悉的陌生人,粗覺熟稔,細思卻毫無細節可與人道,于是我便想找個時間重新認識和觀察家鄉。2022年二月末的一天,大晶的一個電話,開啟了我的普洱之旅。

景邁山和依偎著它的村落  視覺中國 圖

景邁山和依偎著它的村落  視覺中國 圖

銀生城界生普洱

電話進來的時候,我正在健君的工作室——瀾滄縣知名茶企的茶葉實驗室里喝茶,窗外剛下完一場陣雨,雨過日出,晾出兩條弧形十分完美的虹霓,一腳搭在長滿野草的空地上,另一腳搭在一片平房區,離辦公樓很近,約莫五六百米的距離,仿佛緊跑幾步就能夠到。大晶在電話里說,打算自駕訪茶,問我有沒有興趣,我看著窗外的虹霓,說,好。

現存普洱茶最早見于漢地典籍的記載,應是唐代樊綽于咸通四年(863)寫成的《蠻書》,其卷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便y生城是南詔國銀生節度使下屬機構銀生府所在地,位于今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是南詔國對外貿易交通重鎮。立于公元766年的南詔《德化碑》刻有“建都鎮塞,銀生于黑嘴之鄉”,后來學者由此推斷銀生城建立時間大約在公元765年,其統轄范圍大致為今日的普洱、西雙版納全境和臨滄、大理州部分地區、緬甸景棟、老撾北部以及越南萊州等地,其中的普洱、臨滄和西雙版納恰恰是如今普洱茶的主要產區。

舊稱思茅、如今叫做普洱的普洱城,隸屬于唐代銀生府下轄大城步日賧,在當時寂寂無名,絲毫看不出今日作為“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風范和霸氣,它的崛起離不開一項政策和一個人——“改土歸流”和鄂爾泰。

雍正四年(1726),鄂爾泰出任云貴總督,開始在西南地區強勢推行“改土歸流”,以增強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管控。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置普洱府,府治在今寧洱縣城,實行“流官制”,“普洱”一名由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普洱府管轄著瀾滄江東西兩岸共十二版納(版納是傣族舊時行政區劃單位),一舉囊括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與新六大茶山。這一年,鄂爾泰還在思茅設立了思茅通判和茶葉總店,將六大茶山()的茶葉經營悉數收歸官方,嚴禁民間私自買賣交易。這種與民爭利的行為迅速加劇了官府和八勐地區(車里、六順、倚邦、易武、勐臘、勐遮、勐阿、勐籠、橄欖壩九土司及攸樂土目)土著的矛盾,但卻讓普洱茶從此直通清皇室,成為皇家貢茶。

1729年,鄂爾泰在今寧洱設立普洱貢茶廠,并將寧洱板山茶園和困鹿山茶園列為皇家貢茶園,專司貢茶制作。不僅如此,鄂爾泰還命人將各大茶山的頂級茶葉挑選出來,親自督造,在最好的茶餅上打下“鄂爾泰”印鑒,用馬幫馱至京城,“金瓜貢茶”就是其中之一。普洱茶入貢之前,民間交易的歷史大約從唐代就已經開始了,至清初形成了五條以普洱府為中心的茶馬道,分別通向西藏、越南、老撾和緬甸,鄂爾泰開發云南,又增加了一條通向北京的茶馬道,由此構成了六條呈放射狀的貿易運輸路線,使得普洱茶和磨黑鹽自崇山峻嶺走向廣大世界。如今在普洱地區還保留著部分茶馬古道的遺址,如茶庵塘段、孔雀屏段、那柯里段、石膏井段、石丫坡段等,大多已成為新興旅游點。

“去喝點茶?”大晶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我們正走在那柯里石頭鋪就的街道上。那柯里位于寧洱縣同心鄉,在傣語里,“那”為田,“柯”為橋,“里”為好,那柯里的意思就是田地肥美、小橋流水的美好家園。過去這里是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南下走夷方的磨黑鹽和北上走官馬大道進京的普洱茶來到這里,馬鍋頭們都會不約而同讓馬隊停下休整一番之后再上路,所以那柯里雖然村民不到百戶,各種客棧、馬店卻不少。清代到二戰前后是普洱府茶馬古道最為繁忙的時期,作為中緬戰區的軍事運輸線之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公路的修通和汽車的進入,馬幫逐漸淡出歷史,茶馬古道也沉寂下來,甚至因修建公路而遭到破壞。

2007年,寧洱發生“6?3”地震,在災后重建過程中,當地政府額外投入460萬元,啟動古道驛站修復項目,不僅恢復了那柯里古村面貌,還將那柯里至思茅區坡腳村長4.377公里的茶馬古道和風雨橋、榮發馬店、馬跳石、洗馬臺、古道流溪儲水壩等進行了復原重建。眼下的那柯里是一個以茶葉和馬幫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小鎮,村中主街道兩側有茶店、土陶店、茶臺制作工作室和飯鋪等,老板們都很安靜,不管有沒有客人,總不緊不慢地做著手頭的事;至于原本的村民,生活似乎也沒太多變化,山上栽竹,山下種菜,一蓬蓬的芭蕉見縫插針種在各處,別有一番山鄉趣味。

那柯里茶馬古道 (李若瑄/圖)

大晶有位朋友在此開店,我們便到他那兒討茶喝。已經上午十點了,店還沒開,我們又等了會兒,才看到一位穿著隨意的年輕人騎著摩托晃晃悠悠過來開門。大晶的朋友把我們讓進店里,開始張羅泡茶。這個店面積不大,位置倒是不錯,溪水從店后流過,從后窗向外看,正好能看到橫跨溪流的風雨橋,過去馬幫在橋上往來經過,向大地深處踏出一條條鹽茶之路,一段歷史和文化便從此徐徐展開。大晶朋友的一攤子生意就在進門靠左的角落里。那兒安置了一張茶桌,上面擺著一整套茶具,旁邊的矮架上放著一些茶餅和茶葉樣品——他是做茶葉買賣的,家里有茶園,出售極好的困鹿山普洱茶。

困鹿山位于寧洱縣寧洱鎮,系無量山余脈,同時還是瀾滄江水系和紅河水系的分水嶺。能把輕捷的鹿都困住的山,想必十分險要?困鹿山最高峰海拔2271米,山高嶺峻不假,但被困住的不是鹿,而是雀鳥?!袄埂痹醋源稣Z,“困”指山坳,“鹿”指雀鳥,山坳里生活著眾多雀鳥,可見自然生態條件十分優越,出產好茶也是理所當然。困鹿山皇家貢茶園的歷史迄今294年,但園中有400多株古茶樹樹齡早已超過400年,甚至在千年以上。多種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共存,大、中、小葉種混生的茶樹構成了總面積達10122畝的茶樹群落,被譽為“茶之天然博物館”。困鹿山的茶以“雅”著稱,入口微苦即化,回甘快速,茶香清雅,口感甘潤沉實,有人將其形容為“謙謙君子,溫潤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